8年“死磕”新型蚊子“病毒” 龙岗疾控研究成果登上国际权威期刊
读特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丁鸿 王小丽
2017-04-23 19:38

继2013年成功发现中国首株(全球第二株)新型虫媒病毒-Nam Dinh 病毒(NDiV)后,龙岗区疾控中心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新完成一系列研究探索,取得重大突破。日前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Scientific Reports(该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5.228)。

为配合做好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虫媒传染病防制,龙岗区疾控中心于2009年启动了《深圳市龙岗区2009-2011年病媒生物种类密度、病毒携带情况和抗药性监测研究》项目。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龙岗区疾控中心病媒生物监测人员在辖区范围的所有街道及22个大运场馆、指定公共场所、民宅等室内外环捕获成蚊25556只。这些成蚊被保存在疾控中心-180℃的液氮罐中。

2011年9月-2012年9月,龙岗区疾控人员经过对成蚊标本病毒“海选”检测,发现4株疑似乙脑病毒弱阳性标本,其PCR产物与国际基因序列数据库(Genbank)进行同源性比对时,发现与2011年全球首次在越南发现的NDiV同源性高达90%。这是我国首株NDiV,也是全球第二株NDiV。

2011年,PlOS Pathogens期刊报道全球首篇Nam Dinh病毒的研究,该病毒于2002年在越南急性脑炎病人的脑脊液中分离成功,并在2005年在当地库蚊标本中也分离得到,日本作者PhanThiNga将其命名为Nam Dinh Virus(NDiV)病毒。NDiV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昆虫节肢类动物携带的套式病毒,它是不分节段、正极性、单链RNA(+ssRNA)病毒。由于该病毒形态学与基因编码结构和冠状病毒相似,国外研究人员认为此病毒是SARS病毒为代表的冠状病毒进化分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5月,龙岗疾控的课题组将病毒测序结果上传至国际基因序列数据库(Genbank),获得唯一认可编号(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KF522691)。国内病毒学权威杂志《病毒学报》也在2013年首期发表了该研究成果,正式宣告中国国内存在NDiV。

发现了新病毒,疾控人员的研究并没有止步。龙岗区疾控中心联合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药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相关专家从分子学、生物学、形态学等多方面进行病毒研究,完成了NDiV核酸初筛检测、病毒分离培养、病毒全基因测序分析、病毒形态学透射电子显微镜鉴定等一系列科研探索,NDiV病毒的发现丰富了我国微生物病原库,增进我国对蚊虫病毒的认识。

研究也证实中国国内部分致倦库蚊携带NDiV病毒,为发现新发病原体的工作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目前国内外对该病毒研究较少,尚未有其对哺乳类动物致病的相关报道,因此该病毒对中国人群的致病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接下来,科研人员还将致力于开展NDiV的致病性动物实验和建立分子学和免疫学抗体检测方法,以及开展健康人群和不明原因发热、脑炎患者NDiV感染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见习编辑 耿超逸

(作者:读特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丁鸿 王小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