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辉荣:发挥海外侨胞作用 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梁辉荣
2020-04-28 08:59

提要

海外侨胞历来热爱祖籍国、热爱故乡,侨胞众多已成为促进广东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没有侨胞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广东的改革开放事业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辉煌成就。当前,在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应该更加重视发挥海外侨胞的独特优势与作用,使他们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者、建设者和参与者。

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人类发展未来,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合作理念,契合了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开启了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征程。海外侨胞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决策高度关注并积极响应,成为助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有6000多万海外侨胞,其中有4000多万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和地区。广东作为全国侨务大省,在海外有3000多万的粤籍侨胞,超过三分之二的侨胞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在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粤籍侨胞甚至成为当地华人社会构成的主体,例如在秘鲁、洪都拉斯、巴拿马、委内瑞拉、柬埔寨等国家,粤籍侨胞在当地华人中的占比达到90%以上。

海外侨胞历来热爱祖籍国、热爱故乡,侨胞众多已成为促进广东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没有侨胞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广东的改革开放事业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辉煌成就。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向广东省捐赠慈善公益项目4万多宗,捐赠总额折合人民币逾540亿元,占全国的60%以上。截至目前,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在广东投资2900多亿美元,创办侨资企业6.18万家,分别占广东省累计利用外资总额和外资企业总数的70%;5.8万名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到广东创业发展,创办高科技企业3000多家。当前,在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应该更加重视发挥海外侨胞的独特优势与作用,使他们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者、建设者和参与者。

一、海外侨胞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独特优势

数千万海外侨胞拥有巨大的人才、资本优势及成熟的商业网络,熟悉住在国的历史、民俗、语言、文化、社会和法律,具有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熟悉内外国情。海外侨胞不但熟悉中国国情,还熟悉住在国的国情、文化、民俗、法律制度等,是沟通中国人民和各国民众最好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好的使者。尤其是在开展公共外交工作方面,海外侨胞更能以当地民众的语言和喜闻乐见形式来进行沟通,效果事半功倍。目前,广东省友城总数156对,包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城21对,其中不少是华侨华人牵线促成的,为推进广东与沿线国家(地区)深化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经济实力雄厚。据国侨办2015年资料显示,海外华侨华人资产已达4万亿美元。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华人富豪由2007年的72位增加到2016年的389位,在9年间增长了4.4倍。其中,在粤籍侨胞为当地华侨华人主体的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在住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过不少“商界大王”。如,马来西亚的“钢铁大王”钟廷森(籍贯广东潮阳)、“大马米王”张泗清(籍贯广东潮阳),泰国的“农牧巨子”谢国民(籍贯广东澄海)、“酿酒大王”苏旭明(籍贯广东潮州),印尼的“林业大王”彭云鹏(籍贯广东陆丰)、“地产大王”曾国奎(籍贯广东潮州)等。

(三)高端人才丰富。据国侨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海外侨胞新生代和改革开放后走出国门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有400多万人,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以美国为例,在美华人52%以上从事管理以及其他专业性工作,仅美国科学院就有80位华人院士。海外广东籍高端人才也不在少数,例如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祖籍广东梅州,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邓文中祖籍广东肇庆,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孙大文祖籍广东潮州。在广东,近年引进的上百个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也绝大部分是华侨华人专业人才。

(四)传承中华文化。华侨华人社团、华文学校、华文媒体被誉为“华社三宝”,是海外侨胞传承中华文化的主要阵地和平台。据估算,“一带一路”沿线华侨华人社团约1.7万家,占全球总数的68%;华文媒体约500家,占全球总数50%;全球华文学校约2万所,大部分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华侨华人社团通过联络乡情乡谊,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牢牢维系海外侨胞的文化情感;华文学校通过教授汉语言文化,长久延续海外中华文化的根;华文媒体通过传递中国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坚决捍卫海外华侨华人的话语权。

(五)人脉资源丰富。海外侨胞人数多,分布广,移民海外历史悠久,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的程度相当高。其中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专业上有造诣、社会上有影响的华侨华人日益增多,与住在国各个阶层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人脉资源丰富。借助海外侨胞的人脉关系,不但可以发挥资源优势争取当地政府、主流社会和舆论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还可以促进我们与当地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之间的沟通,实现中外合作共赢。

二、海外侨胞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核心内容是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开展沿线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国务院侨办原主任裘援平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华侨华人将“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

(一)有助于营造沿线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良好氛围。侨团、华文媒体、华文学校等平台和华侨华人既熟悉当地思维习惯和需求,也熟悉当地公共舆论的运作规则,可开展有针对性、接地气的解读、宣传,能更有效地让沿线主流社会和民众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共享共赢、和平发展理念,形成“一带一路”是推动睦邻友好、区域合作共赢之路的共识。2014年初,众多潮汕籍侨领联名给中央写信,表达了期盼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热切心愿。与广东省侨办合作的遍布全球五大洲的34家海外华文媒体通过“侨乡广东”专版和深度采访等形式大力宣传“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地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有助于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把握商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大,既可继续借助海外华商的力量,同时也为海外华商带来发展的机遇。海外华商熟悉当地的市场运作,熟悉当地的法律制度,在当地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和畅通的沟通渠道,可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各种帮助,减少中国企业适应当地市场的成本。例如祖籍广东潮州的老挝华商姚宾先生,推动促成了中老铁路建设和发射老挝卫星等数个大型的中老合作项目,为多家中国通讯企业、汽车制造企业“走出去”到老挝发展提供了帮助,他本人也成为当地最具名气的富豪之一。

(三)有助于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海外400多万华裔科技专业人士,重点分布在发达国家,专业几乎涵盖了世界上所有科技的前沿领域,引导他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既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区域平衡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也有助于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语言相通、文化相近的中高端人才。现在不少“走出去”的大企业,往往要高薪派遣国内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海外开展工作,如果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华侨华人资源,将大大有利于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四)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融合和价值认同。中华文化有5000年光辉历史,其崇仁、尊礼,讲求天人合一、和为贵等传统价值,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生命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挖掘和发扬中华文化价值,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平等对话和借鉴融入,促进中国人民与沿线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合作。海外侨胞通过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将继续增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大交流、大发展,为中国赢得更多朋友,为沿线区域大合作夯实友好、友善的社会、民意基础,最终实现“民心相通”。

(五)有助于消除“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阻力和摩擦。“一带一路”涉及国家众多,文化背景各异,发展程度不一,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还有误解和顾虑。企业“走出去”,与沿线国家(地区)开展设施联通、贸易畅通等合作,都必须借助华侨华人进行文化沟通,传递平等、互惠、共赢的理念,更好地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地方文化习俗,最大可能地消解各种阻力和克服“水土不服”,实现合作项目成功落地并融入当地发展。

三、为调动海外侨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创造条件

当前,在海外侨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对接机制不够多;海外侨胞回国服务的政策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华裔新生代对中华文化认知不足、认同度不高等。对此,我们必须想侨所需,急侨所急,为海外侨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创造条件。

(一)探索建立对接机制。海外侨胞渴望了解“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他们做什么,他们能做什么,怎么跟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开展合作,怎么获取更多的政策支持,这就需要为他们搭建对接的平台。

(二)强化政策保障体系。海外侨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但他们在税收、金融、出入境、居住、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受到国内政策的诸多限制,需要针对他们的特殊情况,制定更多、更合理的优惠政策,保护海外侨胞的正当权益。

(三)完善网络沟通方式。2016年以来,国侨办开通了“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和“侨宝”移动客户端;2017年广东创办了“今日广东”国际供稿中心,这是务实为侨服务,促进全球华人华侨以及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放大中国声音的创新之举,也是我们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华侨华人软实力建设的创新平台。下一步,现有的平台建设应在资讯和服务丰富性的基础上,向精准化的订制服务深化发展。

(四)尊重各国文化差异。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之下,要充分认识并尊重华侨华人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差异性。华侨是中国公民,政治上认同中国,而海外华人则是外国公民,他们与中国的联系主要是文化和经济领域。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人,其政治、文化和族群认同已完全当地化,对中华文化不一定认同。我们既要承认这一现实,同时也要坚信,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强大,这部分群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属感会逐渐增强,并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参与力量。

(五)加强世界文化交流。要紧紧纽住共赢发展的理念,找准中国和沿线国家(地区)文化大发展的结合点,深化文化、教育及相关技术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创新文化产业合作方式,促进各方共享发展成果。要引导沿线华侨华人做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繁荣住在国多元文化的积极力量,大力宣传华侨华人在繁荣住在国多元文化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实现世界文化共享、文明互鉴的发展理念。

(作者系广东省委统战部研究室副主任)

编辑 黄子芸

(作者:梁辉荣)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