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 | 常识之树,依然在茁壮生长
何本国
2020-04-05 10:27


译林出版社的“牛津通识读本”丛书做过一幅海报,主图案是一棵“常识之树”,每一片叶子代表一个分册,矢志要“让常识茁壮生长”。十余年来,这棵树在略显喧嚣的出版市场上安静生长,看不见的年轮扩展得越来越大,看得见的叶子则生发得越来越斑斓、多姿。如果说,早期的选题更多的是一些涵盖广泛的“大主题”(比如关于学科的《经济学》《佛学》《哲学》《社会学》)和人类思想史上绕不开的“大人物”(比如关于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康德》《尼采》),现在新引进的选题,主题则更为细化,似乎隐喻着人类知识随着社会和时代发展而日益专门化的历程。

过去一年左右,丛书新推出了十余种。秉持丛书写作的核心精神,各分册中突显的仍是作者带有鲜明个人印记的独到见解,而避免成为四平八稳、中规中矩的百科全书。如果对这些分册的主题作一个粗略的类别上的梳理,则多数都可以归入文学艺术类。

《浪漫主义》

[美]迈克尔·费伯 著

翟红梅 译

译林出版社

2019年3月版

“浪漫主义”作为西方文化中的一场运动很难准确定义,我们能够肯定的只是,浪漫主义与爱侣之间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多少关联。牛津通识读本《浪漫主义》在书写“浪漫主义”时,明智地没有试图去概括出一个单一的总体特征,而是沿用维特根斯坦关于“家族相似性”的主张,努力勾勒出一个由不同特征组成的列表。这些特征,就体现在西方世界的文学和艺术领域的那些代表人物身上,诸如雪莱、济慈,瓦格纳、贝多芬,透纳、德拉克洛瓦。与浪漫主义同样难以定义的是现代主义,它同样体现于诗歌、小说、绘画、音乐、雕塑等广泛领域。《现代主义》选取小说、绘画和音乐作品各一部,巧妙地以现代性的一个重要面向,即城市生活为起点来展开叙述,揭示现代主义的本质。读这本书,我们特别要领会一点:现代主义并不因为发生于艺术领域,便与现实政治无涉,它曾经遭到现实政治力量的干涉。希特勒时期,纳粹就对现代主义艺术大加攻击,要把这种“丑陋的个人主义”废弃,使艺术“成为表达集体意志的工具”。

《古典文学》

[英]威廉·艾伦 著

马睿 译

译林出版社

2020年3月版

《现代拉丁美洲文学》

[美] 罗伯托·冈萨雷斯·埃切维里亚 著

金薇 译

译林出版社

2020年3月版

说到纳粹,它又关联着另一个新出的分册,《德国文学》。曾任剑桥大学德语系主任的尼古拉斯·博伊尔在书写德国文学时,既着眼于文学又将眼光越过文学,深入社会层面。面对着产生了纳粹、出现过集中营和大屠杀的国家,博伊尔努力去挖掘这个国度的文学得以产生的社会土壤和历史背景,从中剥出一条主线:德国文学传统与暴力和悲剧的精神关联。2020年伊始,牛津通识读本的文学主题两种《古典文学》和《现代拉丁美洲文学》同时推出。前者上起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史诗,下迄公元2世纪的罗马小说,对最为经典的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学作品做了一番整体性的概览。而后者探究了“美洲文学大爆炸”的文学传统,同时对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波拉尼奥等作家及其作品也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讨论。

《戏剧》

[美]马文·卡尔森 著

赵晓寰 译

译林出版社

2019年7月版

戏剧是文学和艺术的一脉,而且是重要的一脉,在牛津通识读本的选题中自然不会缺失。《戏剧》分册由世界著名戏剧学和表演学教授马文·卡尔森来执笔,在他的同行、另一位英国戏剧学教授看来,这是“我们的学科的极大福音”。在中国,卡尔森教授同样为学界所熟知,上海戏剧学院甚至创立了卡尔森戏剧中心。电影与戏剧有着很深的亲缘关系,两者都是在讲故事,只不过后者主要靠舞台表演,前者则能够运用光和影等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与《戏剧》先后相继面世的,还有这本《电影》分册。《电影》同样不是常见的概论,而是有所取舍,把目光主要投向作者所熟悉的欧洲、北美和日本电影。读这一分册时,我们不妨放空自己,不必去在意那些影像技巧,甚至忽视掉电影工业背后的金钱本色,一心一意地跟随作者漫步于电影本身的世界,暂时屏蔽掉现实生活。

《时装》

[英]丽贝卡·阿诺德 著

朱俊霖 译

译林出版社

2019年10月版

时装与电影之间有着本质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是视觉艺术,都面临着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复杂纠缠,并且都已各自发展成庞大的产业。一般人的印象中,时装或者是流行、新潮的衣服,或者是财力、地位的外在标志。《时装》分册则告诉我们,事实上,时装并不像随开随败的昙花那般,潮来潮往、短暂易逝,它扎根于深厚的历史,并且连接着遥远的未来。它也远非肤浅之物,仅仅是财富的表象,而是体现着个性、审美、品位,甚至是一种交流方式。

《德里达》

[英]西蒙·格伦迪宁 著

李永毅 译

译林出版社

2019年3月版

哲学类主题在“牛津通识读本”中一直占有很大比重,过去的一年中依然有此类主题的新品推出。或许是因为德里达思想众所周知的艰深,令人生畏,《德里达》中文版直到今年才得以面世。意料之中地,这本书并不好读。尤其是,作者西蒙·格伦迪宁本人就是德里达的拥趸,连文风也受到德里达的很大影响。但是,如果克服一下在当下各种轻阅读中被惯坏了的浮光掠影、不求甚解的阅读习惯,沉下心来把这本篇幅不大的作品读完,收获与付出一定是成正比的。这本书是对德里达所受种种误读的一次反拨,努力为我们开掘出德里达内藏的魅力。读罢掩卷时,或许会让人发出赞叹:原来你是这样的德里达。英文水平好一些的读者,如果对照着原文去读,更是会意外地亲历一场发生在英语与汉语、作者和译者之间精彩纷呈的语词之战。

《批判理论》

[美]斯蒂芬·埃里克·布朗纳 著

孙晨旭 译

译林出版社

2019年5月版

同样不易翻译的,还有紧随其后面世的《批判理论》分册。批判理论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针对的是当时的各种社会弊病,诸如异化和物化、文化产业和消费主义、反抗精神和人类个性遭到的抹杀等。近一百年过去了,那些社会弊病不仅没有得到治愈,反而变得日益深重,几乎所有人都被裹胁于其中。身处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仍然有必要去了解批判理论,甚至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迫切。这本《批判理论》,努力为“多样统一”的法兰克福学派描摹一幅思想群像,堪称进入这一主题的理想读物。

《儿童心理学》

[英]乌莎·戈斯瓦米 著

吴帆 译

译林出版社

2019年6月版

心理学方面的分册,“牛津通识读本”此前推出过《生活中的心理学》和《记忆》,现在又新出版了两种,《自闭症》和《儿童心理学》。对于自闭症患者,一个浪漫化的称呼是“来自星星的孩子”,似乎他们的世界唯美、纯净。美国电影《雨人》中呈现的自闭症形象,虽然有些古怪,却拥有非凡能力,又带着几分憨厚可爱。作为自闭症研究领域的世界级权威,伦敦大学学院学者乌塔·弗里思在《自闭症》中纠正了许多错误观念。她告诉我们,现实中更常见的情形是,一般的自闭症患者与上述形象相去甚远,“很多人非常难以共同生活”或是有其他问题,患者本人及其家人都背负着沉重的负担。书中给出的各种关于自闭症的“新知”中,特别需要提出来加以强调,并且可能是自闭症家长们最有必要明白的一点是,自闭症并不是养育方式造成的,“所有自闭症都在出生之前便已注定”。孩子的心理尤如琉璃,五光十色却又脆弱无比,需要成人细心加以呵护。目前,关于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我们能获得的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各种文章和理论令人眼花缭乱,无从分辨对错。我们迫切需要的,是一本权威的《儿童心理学》。作者乌莎·戈斯瓦米,剑桥大学认知发展神经学教授,基于长年对0-10岁儿童的潜心研究,把这一分册写得言简意赅、切中肯綮。尤其是,书中触及了家长们最为关心的友谊和家庭、阅读和记忆等问题,堪为婴幼儿成长期家长们的贴心向导。

在《病隙碎笔》中,作家史铁生曾写道:“书架上的书,一本一本几千本,看似各成一体相互孤立,其实全有关联。几千年的消息都在那儿排开,穿插、叠摞,其相互关联的路径更是玄机无限,鬼神莫测。”各种人类知识,最终其实构成了一张巨大、浩瀚的网络,彼此交织。在科技发达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互联互通,于是网络科学的蓬勃兴起也在意料之中。意大利理论物理学教授圭多·卡尔达雷利和自由记者米凯莱·卡坦扎罗合著的《网络》分册,为站在网络科学门外观望的读者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门途径,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眼光。在日益复杂的当代世界里,了解网络科学或许能让我们愈加深切地体会到英国诗人邓恩的感受,即“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编辑 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