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预算绩效不能重评价轻监督 应全过程监督
特派记者 周元春 任琦 石义胜
2017-01-17 07:11

政府预算制定、执行、效果如何?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省政协委员黄西勤提出,政府预算绩效应该“增量扩面”,并把政府预算绩效管理覆盖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

黄西勤表示,目前,广东省已初步建立了绩效目标审核、预算绩效评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较为完善的体制机制,然而在预算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纳入绩效管理的财政资金‘量小面窄’。”黄西勤表示,据调查,广东省内不同地市财政部门主要是抽取一定比例并达到一定金额以上(以100万元以上的居多)的市本级财政资金纳入绩效管理,且均以绩效评价(事后评价)为主,较少涉及区(县)、镇街级财政资金。与此同时,目前财政绩效管理主要以一般性公共支出财政专项资金、转移支付、重点项目为主,而针对财政投资类项目、政策性的绩效管理少,绩效管理涉及对象相对单一。

其次是重“评价”轻“监督”现象明显。黄西勤对广东省21个地市财政局网站查询,发现省绝大部分地区绩效评价较多停留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阶段,即对已发生的财政支出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对“源头”(预算编制)和“过程”(预算执行)的监督相对缺乏。

为此, 黄西勤建议,对绩效管理工作实施“增量拓面”。“应当进一步降低纳入绩效管理的资金额度,建议明确市一级预算单位100%实行绩效目标管理,对5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全部纳入绩效评价,增加我省纳入绩效管理的资金量,逐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资金全覆盖。同时,在进一步完善一般性公共支出财政专项资金、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尝试开展政府投资性项目绩效评价等,丰富绩效评价的对象。

另一方面,黄西勤认为,应该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监督机制。“建议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将纳入绩效管理的重点项目进行绩效运行跟踪,动态掌握项目目标的实施进度,及时发现管理漏洞,纠正执行偏差,进而实现重点项目‘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项目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运用’的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监督机制。再由重点到一般,逐步实现对纳入绩效管理的100%资金进行绩效运行跟踪,全面提升预算绩效水平。”

见习编辑 Lisa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