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1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联组会议中,4位部长共谈土壤污染,土壤污染又一次成为了新闻关键词。
近几年,土壤污染问题频频在各地出现,媒体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度也有增无减。那么,针对土壤污染,4位部长都说了什么?土壤修复的标准化是否能够推行?
环保部:污染底数尚不清楚 2020年前要摸清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答复委员提问时表示,2013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普查得出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点位超标率是16.1%”并非目前实际土壤污染的情况,现在具体底数还没有完全摸清。
2005年至2013年国务院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的结果表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点位超标率是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是11.2%、2.3%、1.5%和1.1%。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是19.4%,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是13.7%、2.8%、1.8%和1.1%。
陈吉宁表示,点位超标率回答的是在什么地区存在土壤污染问题,以及是什么造成的,并不是代表有19.4%的土壤被污染,这两个问题非常容易混淆。他进一步表示,当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有四个方面的困难,即:
底数不清:土壤污染的调查非常复杂,因为空间变异性太大,有些发达国家二十年也没有搞清土壤污染状况。我国现在还没有建立起按照污染的程度进行分类的农用地清单和污染地块清单,进行监管的依据上存在一些问题。
法律法规缺失:我国还没有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项法律,污染地块和农用地环境监管的部门规章也没有出台,监管无法可依。
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不够健全:在土壤污染的调查、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方面缺乏可操作的标准和规范,技术体系亟待完善。
监管能力亟需加强:各地环保部门在土壤污染监管方面力量不足,尤其是专业人员缺乏,迫切需要提高。
他同时也介绍了我国下一步针对土壤污染防治的行动计划,主要是推动落实“土十条”的五步工作,包括加快推动立法进程、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的详查、建立健全相关的标准规范、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督促地方完善土壤环境管理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陈吉宁介绍,环保部将会同国土、农业等部门,在现有相关调查基础之上,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的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的详查。2018年底农用地的污染情况要查明,2020年底前要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污染地块的分布及其环境风险的情况。
农业部:主要农产品安全有保障 严重污染耕地较少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介绍,“土壤-作物”这个系统中,涉及到土壤类型、作物品种、耕作制度、水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的迁移很复杂。农产品质量与耕地环境质量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现在存在的状况是:一方面按照现行标准评价土壤污染超标了,但是产品不超标;另一方面也有农产品污染超标了,但是土壤不超标。
他表示,农业部对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做过一次调查评估,发现在南方有一部分土壤重金属背景值比较高的地区,如果按照现行的土壤环境标准评价,有些已经超出了二级标准,但是产品是安全的,而且有些还是出口产品,经过了进口国的严格检查。总的看,我国主要农产品安全是有保障的。
在耕地方面,他表示,我国耕地土壤超标主要是轻度超标,重度污染的比例比较少,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治理的,能够安全利用。这两年,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在长株潭(湖南)开展水稻产区种植结构调整和修复试点,通过以农艺为主的治理措施,取得了很好效果。所以,总体上我国绝大部分受污染耕地是可防的、可控的、可治的,严重污染不可逆的情况是极少数。
国土资源部:正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污染耕地将划出去
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表示,目前部门正在全国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工作,今年年底前要基本结束。“十三五”时期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是15.46亿亩。对于严重污染的耕地将依法进行地类的变更,已经不适宜耕种的改为种树,如果种树也不适宜,那就调整为未利用地。
他表示,目前耕地面积多于20亿亩,按照“十三五”规划的耕地总量红线是18.65亿亩,将不稳定和污染的耕地划出去后,仍然能保证在“红线”以内。
下一步,还将加快建立污染场地识别、修复治理、规划用途管控、用地准入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逐步建立起污染地块的名录,确定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国土资源部、发改委、环保部共同配合,严格控制“三高”项目的准入,在建设用地预审、土地审批等环节严格把关。
姜大明介绍,国土资源系统制定的“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了“三深一土”的发展战略,就是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科技创新工程,未来将加强这方面的学科建设,同时用科技创新来推动污染土地的治理。
住建部:严格管控已污染工业场地 制定细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表示,将严格管控已经被污染的工业场地,对这些场地的利用一定要保证安全,同时严格管控空间布局,防止新增土地污染。
2017年,住建部将召开全国新区工作会议,在会议上明确向工业区聚集发展的问题,减少土地污染。同时,住建部正在制定工业污染场地规划细则,计划于2016年年底就发下去,为各地在今后遵循。
陈政高表示,已召开专门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要求各地认真抓好落实,今后将加强监管,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
【读特新闻+】
土壤污染事件频发 土壤修复呼唤标准化
近年来,从广东、湖南等地发现的镉超标“毒大米”,到江苏常州的“毒地”,各地土壤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专家指出,随着城市改造中越来越多化工企业退出市中心,今后将有大量原化工用地改建为住宅、商业用地,潜在土壤污染扩散风险不小。目前,国内企业已形成一些治理方案和技术,亟待进一步扶持推动相关产业标准化运行。
土壤污染治理日益紧迫
近几年,土壤污染问题频频在各地出现。天津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郑先强介绍,由于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部分地区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并且正在对污染土地上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全造成危害。
更让专家们担心的是,在国内众多城市的老工业区改造及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有不少化工厂正在从城市中心地带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住宅、商城等民用设施。一旦这些原有化工土地上存在土壤污染问题,而又处理不彻底,就将会对后续的民用设施形成巨大的污染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2014年4月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披露,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化工、矿业、冶金等行业的工业废弃地是受污染典型地块之一。在调查的81块工业废弃地的775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4.9%。
修复技术日渐成熟
近几年,土壤污染修复受到了广泛重视,巨大市场吸引了众多企业。2015年,全国从事土壤修复业务的企业数量增长至900家以上,同比实现翻番。
中交天航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涉足土壤污染修复治理的国有企业。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谢卫东表示,他们已对多地化工污染遗留土壤开展无害化处理,从实践看,技术手段的国产化已经不存在太大障碍。
记者日前来到了由该公司正在进行污染土壤治理的项目现场。这一项目位于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镇,现场留有多个污染过的坑塘,每个约有篮球场大小。
项目经理王琦介绍,这些污染坑塘来自于原来的天津市胜利化工厂,用于盛放污染废水,底泥受到了严重污染,不但周边寸草不生,而且现场有浓重的刺鼻性气味,对周边村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中交天航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胡保安介绍,目前土壤污染修复主要有3种方法: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遴洗技术,针对复合污染的固化凝华技术,以及针对挥发有机物污染的热解处理技术。
运营标准待规范
专家表示,今年5月,《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式印发实施,这让土壤污染处理有章可循,也让土壤污染处理行业看到了希望。但目前土壤修复市场鱼龙混杂,缺少针对性和专业性的行业标准。而且,行业主要由政府主导,市场化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郑先强指出,我国土壤修复市场的商业模式尚不清晰,目前还是以工程和咨询为主,土壤修复产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投资驱动。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由于经济增速放缓,财税压力增大,土壤修复的政府资金落实问题难言乐观。
在一些行业企业的努力下,目前大部分土壤污染治理设备已经实现了国产化,技术瓶颈逐渐被打破。专家们认为,当前关键是找到一种有效的市场化模式,把治理与收益连接好,使污染土壤修复行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周静等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土壤污染治理行业标准,建立定价体系,使土壤污染修复产业实现常态化科学发展。尤其要通过第三方参与等手段,对污染治理标的进行合理评估,将相关风险合理分摊。
长期看,土壤修复的商业模式应纳入到更大范畴的生态环境修复中。未来,以大资金、全领域、全技术、全国布局为特征的综合环境修复行业有望崭露头角,这将利于承接体量大、难度高的重点项目,从而为土壤污染有效治理提供保障。
来源 人民网、半月谈、新华网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