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1月9日市政协六届六次会议的分组讨论会上,多位政协委员聚焦脱贫攻坚工作,纷纷表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要以决战决胜之势打好精准扶贫战役,助推受援地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2019年深圳助推30多万人脱贫
多年来,深圳始终站在服务“两个大局”战略高度,把先发优势转化为先行责任。目前,深圳对口支援和帮扶10省(自治区、直辖市)54个县,受援地总面积19.5万平方公里,涉及2446个贫困村。
在对口帮扶上,深圳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基础上,把80%资金用于民生项目,切实提升对口地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从劳务协作、产业发展上着眼,深入开展系列行动,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多措并举产业帮扶到村到户,为贫困群众持续注入发展活力。
去年,深圳全市投入财政帮扶资金超过36亿元,助推对口地区3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打造了新疆喀什深圳产业园、西藏察隅6个小康村、广西百色深圳小镇等一批精品项目,精准帮扶河源、汕尾324个相对贫困村达到脱贫标准。
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提出,今年深圳将聚焦三大攻坚战,确保如期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深圳要以先行示范的标准打赢脱贫攻坚战,继续高质量做好援疆援藏工作,抓好对口广西百色、河池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河源、汕尾等工作,继续推进深圳哈尔滨对口合作,全面完成中央和省交办的各项帮扶合作任务,携手全国全省人民齐奔小康。
构建多方参与大扶贫格局
“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去年深圳投入财政帮扶资金超过36亿元,实际上整个深圳来说远远不止,很多深圳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在积极帮扶,有专门的帮扶点。”市政协委员马迎辉说。一直以来,深圳坚持在对口帮扶资源供需匹配上下功夫,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的理念,搭建参与平台,强化市场作用,着力构建多方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近年来,深圳发起“深企帮千村”行动,正在聚合越来越多的创新资源和专业力量,在产业帮扶、易地搬迁、教育扶贫、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不断探索,让企业用专业与实力回馈社会。
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附属学校副校长周杰自2017年起多次组织学生、教师前往云南开展教育帮扶,她认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
“贫困地区有很强烈的改变命运的愿望,但由于受到经济因素制约,很难有优秀的教师去任教,所以教育帮扶尤为重要。”周杰表示,教育帮扶可以转变人的观念,让他们知道“等是等不来幸福”的,得撸起袖子加油干,‘撸起袖子’不是重点,‘干’才是关键。”
周杰表示,如今做精准扶贫,细化到每一户每一人,有精准的脱贫方案,她希望通过实际行动、通过教育帮扶改变贫困地区的下一代,帮助他们走出贫困地区或技能提升,然后有能力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助推对口帮扶地区可持续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实现真正脱贫,必须实现被帮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市政协委员、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深圳在对口帮扶上既要继续攻坚,也要构建有效措施防止返贫。
郭万达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继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结合受援地区实际情况发展种植业、新能源等产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二是从长远着手,重点推进教育扶贫,提升返乡年轻人的技能水平;三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创收。脱贫攻坚战越往后面,任务越艰巨,必须找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贫困户“拔穷根”,努力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郭万达认为,下一步要做好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的衔接、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融合,持续为农村注入活动。深圳要继续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提高综合承载力,通过城市自身的发展带动对口帮扶地区农产品等产业的发展,形成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的“都市农业”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