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块黄腊石“活地图”浓缩记录东莞改革创新史
记者刘秋伟 文/图
2016-10-09 04:43

434871772877556994

喜欢爬山登高的东莞市民,最近会发现东莞市黄旗山公园又增添靓丽风景线——由51块黄腊石构成、总长约3公里的“东莞之路”石刻群。该景观石刻串起了东莞30多年改革创新的足迹,是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观建设示范景点,将成为市民游客了解东莞改革发展的“加油站”、宣传东莞名人名史的“活地图”。

10月8日,“东莞之路”石刻群举行揭幕仪式。

据了解,整个“东莞之路”由51块黄蜡石构成,其中刻录前言部分的两块巨石均超过15吨,其余49块“体重”为1—5吨,从旗峰公园正门一直排到虎英公园正门,刻录着东莞改革开放后敢为人先的创新和壮举,以及个人孜孜不倦潜心奋斗的威水史。前十块黄腊石,记录着东莞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大行动”,比如编号为001的黄腊石,刻录着“1978年9月,东莞创办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标志着东莞率先迈开改革开放步伐。”编号002则刻着“1984年1月,东莞高埗大桥建成通车,开创了全国‘集资建路桥 收费还借贷’的新模式。”而编号为040的景观石,记录着“2012年,东莞文学院作家柳冬妩出版全国首部‘打工文学’研究专著——《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编号044则记载“2014年6月,长安镇摄影家李志良作品《劳动者》获颁‘中国摄影作品限量鉴证’001号证书,这是全国首个摄影版权限量鉴证。”

804106091793394562

石刻寥寥数语,浓缩东莞30多年改革创新的精髓和智慧。巨石相映成彰,让市民在欣赏天然奇石,领略大自然美景的同时,“重走”“东莞之路”,重温东莞“敢为天下先”精神,进一步了解东莞、热爱东莞、推介东莞。

国家一级作家、东莞文学艺术院副院长柳冬妩表示,剖析和梳理这些石刻所包涵的社会文化信息和独特的思想命题,每一块石刻都能唤醒我们对某个历史节点的情感记忆,每一块石刻也都有内在的精神联系。回望东莞制造之路,我们看见一群人的身影,他们的影像组成了东莞改革开放这幅长卷中激动人心的一部分,他们是和东莞这座城市一起涅槃新生的成千上万的打工者。不言而喻,东莞改革开放的历史长卷,打工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他们值得铭记。

香港游客邓照夫妇告诉记者,他们在黄旗山公园畅游,沿着“东莞之路”走了一圈,沿线的黄腊石景观,虽然寥寥数语,但勾画出东莞三十多年的率先之举,无论是贷款建桥修路,还是集体经济改革,东莞在全国范围内多有创新之举,石刻让他们很生动地“读懂了东莞”。正是这样的改革创新精神,才让东莞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样本,确实不容易。能亲身到东莞看看,感受风土人情的同时,回味东莞的发展足迹,不虚此行。

编辑 多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