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应用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农业科研成果组团亮相高交会
读特记者 吴亚男 文/图
2019-11-15 14:42
收录于专题:第二十一届高交会


微信图片_20191115143815

绿肥无人机散播装置、华亚热农无人飞行器应用、热区立体循环生态农业技术集成……记者在深圳会展中心8号馆内看到,这些农业高科技应用成果亮相高交会,吸引众多专业观众到场“围观”。

据悉,国家农业农村部携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5家科研院所、17家企业、1个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参展,展出了96项原创性科技成果,涉及动植物新品种、种养殖及加工新技术、农业信息化、资源与环境等领域,展现我国在科技引领农业的发展中获得新成就。

无人机应用为绿色农业注入动力

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展位,一个搭载着两个白色塑胶桶的“大块头”飞行器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拍照。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开发处助理研究员余树华告诉记者,这个大块头是一台无人飞行器应用,搭载了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病害检测手机应用平台、兼治橡胶树多种叶部病害专用药剂和无人飞行器等核心技术及产品,可通过应用平台和遥控操作完成对橡胶树的施药和监测工作。该飞行器3个亮点是续航时间长、载药量大、负压能力强。此外,该应用还可以基于监测点、始发时间、寄生物候、品种抗性等病虫害的监测分析指标,创建由”专家+农技人员+种植户“组成的病虫害诊断监测网络,可有效解决病虫草害难监测、施药效率低和防治成本高等难题。

无人机技术同样应用到绿肥播种当中。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展区摆放着一个中型的黑色飞行装置,这是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基于多旋翼无人机平台,研制出可快速方便与现有农用无人机对接的绿肥无人机散播装置。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前国家要求农业要绿色发展,由此产生了绿肥产业,但是该产业目前存在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绿肥无人机散播装置主要应用于丘陵山区、水稻田等一些机械难下田的场景,在空中撒播种子。该装置载重量10kg,播种效率4-6h㎡/h,也一定程度解决了人工散播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的难题。

科学培育为农业种植插上想象翅膀

蔬菜种在哪里?当然是土壤里,这是大多数人的第一想法。在8号展馆,记者看到无土种植的蔬菜,它们被井然有序的摆放在一个四层高的架子上,沐浴着粉红色灯光。

该展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立体水耕蔬菜系统,底部种植槽中是供蔬菜生长的营养液。架子顶部的灯是LED植物生长灯,主要采用的是红蓝色光谱,可替代日光,为蔬菜生长提供充足的光照。这种种植方式对可以减少占地空间,更为有机环保,同时因为多为室内种植,也降低了病虫危害。

记者了解到,该系统通过对植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实现蔬菜周年连续生长的一种高效农业系统。在当前绿色农业的发展大背景下,这种智能化、立体化的种植方式也将成为未来生态农业的一大发展方向。

蔬菜可以在水里种植,水稻也可以在盐碱地里实现量产。在8号馆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展区,记者看到用海水稻深加工的大米。深圳市海水稻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欧阳靖告诉记者,一般盐碱地是不能种植水稻的,但是海水稻最大的特点就是耐盐碱。当前海水稻已经实现量产,平均可达到800斤/亩,有些品种可以达到1000斤/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农田的利用率。当前深圳市富利臻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平台分别在黑龙江大庆有约1万亩的海水稻种植基地、在江门台山有育种基地、在湛江有实验基地。未来计划在深圳、珠海做实验性基地。

据了解,海水稻应称为耐盐碱水稻,因30年前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陈日胜在海边发现,故被称为海水稻。陈日胜也是“海水稻86”长期培育者。目前,深圳市富利臻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平台正与陈日胜合作,有针对性地培育适合不同地域环境的海水稻品种。

编辑 秦天

(作者:读特记者 吴亚男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