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变局
新华社
2019-08-28 21:18

百年大变局之欧洲彷徨

2005年,一本名为《为什么欧洲会领跑21世纪?》的新书引发广泛关注。那时,欧盟刚完成史上最大规模扩张,接纳10个新成员,“欧洲合众国”的轮廓日益清晰。此书作者马克·伦纳德认为,欧盟通过市场、共同机构和国际法把各国联合起来,这种制度设计具有普遍吸引力,会被世界其他地区效仿。

然而,在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之后,担任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主任的伦纳德一扫先前的乐观。他警告说,如果英国“脱欧”与其他一些可能发生的危机叠加,欧盟将“面临真实的解体危险”。

从“欧洲世纪”到“欧洲解体”的观点,反映出欧洲局势十多年来发生的变化:在内部,经济增长乏力、民粹主义兴起、一体化陷入困境;在外部,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秩序受到冲击,大国竞争呈回潮之势。

是紧密团结还是趋向松散,是保持开放还是封闭自守,一连串问题,正考验着彷徨中的欧洲。

内外夹击 处境尴尬

在举行“脱欧”公投3年多后,英国国内在如何完成“脱欧”乃至要不要“脱欧”等关键问题上仍难以形成共识。尤其是今年7月在“脱欧”问题上立场强硬的鲍里斯·约翰逊就任英国首相后,“无协议脱欧”的可能性大增。

英国“脱欧”是欧洲变局的一个风向标。它既代表着英国内部的分裂、民粹主义的兴起,也反映了欧盟内部的分化、吸引力的下降。

2009年欧元区债务危机以来,欧洲国家普遍经济低迷,难民移民大量涌入,恐怖袭击频发,导致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在此背景下,欧盟反复成为各国民粹主义势力的攻击对象。

从外部环境看,欧洲同样面临严峻挑战。美国在二战后出于冷战需要,支持欧洲复兴和一体化进程。但如今,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做法不断伤及欧洲利益,令跨大西洋关系裂痕不断加深。

卡内基欧洲中心主任托马斯·瓦拉塞克说,欧洲始终是多边主义者,主张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但美国现在走单边主义道路,这让欧洲处境尴尬。

分合博弈 破局乏术

“欧洲为什么产生不了‘谷歌’?”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18年10月刊文如此发问,感叹欧洲作为昔日工业革命的摇篮和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大陆,如今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处在相对落后的境地。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排名前15位的互联网公司全都来自美国和中国,而排名前200位的互联网公司中,也只有8家来自欧洲。《经济学人》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欧洲缺乏统一的数字市场,各国各自为政,资源难以整合,而新技术恰恰需要大量的数据、人才和资本。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认为,面对世界格局之变,面对经济、安全等挑战,欧洲国家仍需从一体化中寻找答案。

当前,欧洲国家正在联合行动,寻求破局:酝酿制定产业战略,避免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电池等新兴技术领域掉队;加快“欧洲军队”建设,增强自身防务能力;提高欧元的国际地位,部分对冲美元的金融霸权……

然而,对欧洲来说,一体化绝非坦途,更不是必然。回顾欧洲历史,合与分两种力量始终交织存在,相互博弈。

中欧携手 时代之需

面向亚得里亚海的意大利城市的里雅斯特,历史上曾是奥匈帝国最重要的海港。如今,随着意大利和中国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座城市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里雅斯特港务局局长泽诺·达戈斯蒂诺说:“的里雅斯特港即将回归奥匈帝国时代的物流角色。”

在欧洲,“一带一路”倡议正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意大利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法国总统马克龙称赞“一带一路”倡议意义重大;德国总理默克尔提出,欧方应该积极探讨参与“一带一路”这个重要合作倡议……

当前,世界经济重心正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对欧洲来说,未来如何调整对外战略、抓住中国等亚洲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成为一大关键。

随着国际局势变化,特别是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和欧洲在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推进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越来越合拍,共同语言和合作机遇不断增加。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欧加强合作不仅符合双方利益,也将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

百年大变局之美国焦虑

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  几个月前,94岁的美国前总统卡特接到了现任总统特朗普的一个电话。卡特说,特朗普在电话中对“中国正在超越美国”感到不安,询问怎样才能让美国“再次伟大”。这番通话,可以说是美国当下焦虑心态的形象写照。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处于“东升西降”、新旧力量此长彼消的变革时期,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脚步难以阻挡,科技革命、信息化浪潮让世界更加扁平。在此背景下,焦虑感加深、内顾倾向加重成为美国最鲜明的特征。

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在华盛顿国会山宣誓就任美国第45任总统,发表以“美国优先”为主旨、以保护主义为主基调的就职演讲。(新华社/路透)

从“踌躇霸权”到“漫长告别”

“身在巅峰,进退都是深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这样形容当下的美国对能否维持自身霸权的焦虑心境。

过去百年来,美国一步步走向“巅峰”的过程,深刻反映着其看待霸权、对待世界的心态变化。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立新用“踌躇的霸权”来描述这一历程,认为美国自19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到二战结束时决心接替英国“领导世界”,其间对接手世界霸权有过“踌躇”,主要是因为国内孤立主义者担心美国要为“领导世界”付出很大代价。但二战的教训终于让美国各界形成共识:要告别孤立主义,运用自身巨大力量去领导和影响世界。登上“世界之巅”的美国,主导构筑了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从中获取利益并维护了自身超级大国地位。

面对百年变局和逆全球化冲击,今天的美国应变方式堪称极端,出人意料:国内“筑墙”、海外“退群”,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抛开国际多边机制,企图通过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实现让美国“再次伟大”。

美国《外交》杂志去年年末刊登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退群”的行动并非始于特朗普,将来也不会随着他的下台而结束。这一过程意味着对战后美国外交政策和前几代美国领导人精心建立的国际组织的“漫长告别”。

从“相对衰落”到“无力解困”

美国之变,显于外部,源于内部:在外不甘被超越,于内难以解困境。

从外部看,世界格局“东升西降”不可逆转。在经济规模上,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正在撼动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尤其是自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相对衰落的趋势越发明显。

袁鹏指出,全球化、多极化是大势所趋,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与西方世界的整体性低迷导致国际格局发生巨变。美国虽仍是“一超”,却再难“独霸”。

从内部看,美国社会面临多重困境。已宣布再度竞选总统的美国联邦参议员伯尼·桑德斯点出了其中一些关键问题:寡头政治和金钱政治,贫富悬殊和中产阶级衰落,社会福利政策不平等,种族歧视等。

美国公共事务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美国民众对本国的状况感到悲观,只有28%的人认为国家在朝正确方向发展,而认为国家发展方向错误的人高达70%。

这些困境让美国社会充斥着焦虑、不安,甚至愤怒的情绪。无论左翼还是右翼,民粹主义倾向都在加剧,影响着美国未来政策的走向。

是“世界丛林”还是“世界花园”

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美国表现出严重焦虑。袁鹏认为,目前的美国,对外没有适应政治多极化、挑战多元化的趋势,企图回到大国竞争的老路上去;对内没有系统处理贫富矛盾、族裔矛盾、代际矛盾、地域矛盾,从而无法解决美国面临的复合性、结构性难题。

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根看来,美国人如今“厌倦了承担国际责任”,这一趋势在奥巴马执政时期已经显露。如今,“美国优先”政策的推行使之更加明显。卡根提出“丛林再现”一说,借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概念来描述大国竞争加剧及民粹主义、部落主义抬头的状态。他说:“美国的做法在加快‘世界花园’退化为‘丛林’的速度。”

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说,许多人认为美国自1945年以来取得的成功,不仅因为硬实力,也因为软实力。而如今,单边主义政策令美国国际地位下降,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美国在全球的软实力。

超级大国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世界。是共建“世界花园”,还是退向“世界丛林”?面对新的现实,焦虑的美国正处在一个需要作出抉择的十字路口。

百年大变局之非洲新生

加纳的海岸角堡、塞内加尔的戈雷岛堡以及贝宁湾沿岸的奴隶贸易据点,见证了西方殖民主义带给非洲的屈辱与血泪史。殖民入侵和压迫,打乱、延缓了非洲大陆发展进程,一度造成局部、局地发展的凝固和停滞。

历史车轮向前,非洲追赶不停。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非洲迎来实现稳定发展、加快一体化进程和提升自身国际地位的难得机遇。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10个国家中,有6个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这片古老大陆正在重获新生。

2017年1月11日,在肯尼亚蒙巴萨,当地民众在中国承制的蒙内铁路首批内燃机车旁载歌载舞。蒙内铁路是肯尼亚自独立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累计为当地直接创造逾4.6万个工作岗位。(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政治趋稳,为非洲加快发展奠定基础

1901年,在东非的肯尼亚,英国殖民者修了一条米轨铁路,目的是把印度洋之滨的蒙巴萨港和地处内陆的乌干达连接起来,加强大英帝国对东非殖民地的控制。

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数非洲国家经过长期艰苦斗争,才陆续摆脱殖民统治。但其中不少国家先后又陷入动荡,这与西方殖民者留下的边界划分、部族宗教矛盾等历史问题有关,与许多非洲国家政府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和治理能力不足有关,也与域外大国干预操纵等有关。

吸取了20世纪的惨痛教训,非洲国家意识到,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发展就无从谈起。21世纪开启以来,非洲各国逐步走上团结合作、求和平求发展的道路。

2002年非洲联盟诞生,成为非洲一体化进程重要里程碑。此后,通过内部加强合作、自立自强,非洲实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政治上逐步趋于稳定,经济上成为世界增长最快区域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发布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7-2018)》指出,2010年以来,非洲国家选举生乱的情况大幅下降。伴随着政局逐步稳定,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在2011年至2016年都实现了全球竞争力指标提升。

互利合作,为非洲摆脱落后赢来机遇

2017年5月31日,嘹亮的汽笛声中,车头绘有肯尼亚国旗的首班客运列车缓缓驶出蒙巴萨西站。由此,由中国企业设计建造的蒙巴萨-内罗毕标准轨铁路(蒙内铁路)建成通车。

与百年前建造的那条服务于英国殖民者利益的旧铁路不同,蒙内铁路这一肯尼亚独立以来的最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当地直接创造逾4.6万个工作岗位,培训大批技术人才,也为当地百姓生活提供了便利。

横贯肯尼亚的一新一旧两条铁路,成为非洲百年巨变的见证,也是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关系变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为非洲借助新兴经济体力量,加快推进自身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作为拥有约1亿人口的非洲第二人口大国,埃塞俄比亚曾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但从2005年至2016年,该国年均经济增速达到10.8%。如此亮眼的成果,固然离不开埃塞政府和人民的努力与探索,但也得益于中国帮助下建设的一批工业园区和以亚吉铁路为代表的一批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得益于埃塞乐于向中国借鉴发展经验。

截至2017年,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对非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中非合作示范效应带动了其他国家对非合作。据统计,非洲与印度的贸易额从2001年的70多亿美元猛增至2014年的700多亿美元。2006年至2016年间,非洲从俄罗斯和土耳其的进口额分别增长了142%和192%。

抓住时机,为非洲美好未来提供保障

展望未来,在时代变迁的历史洪流中,非洲将向何处去?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做出这样的论断:非洲发展不可限量,非洲未来充满希望。

非洲的未来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如何抓住世界格局转变的机遇,在国际上放大非洲的声音?如何保证非洲各国社会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消除腐败,让人民感到满意?

面对挑战,非洲在行动:对内加强团结,通过非盟这个平台推进一体化进程,建立非洲自贸区;对外加强合作,尤其是发展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贸关系,借助“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倡议,推动非洲现代化建设进程;通过与拥有相似发展经历的新兴市场国家加强交流,相互借鉴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走出符合非洲国家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非洲拥有世界最年轻的人口,是世界的未来。到本世纪末,非洲人口总数将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所以,非洲应有更大话语权。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非洲就必须发展经济。”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中非问题高级研究员库布斯·范施塔登说。

百年大变局之中东图治

“中东是一块富饶的土地。让我们感到痛心的是,这里迄今仍未摆脱战争和冲突。中东向何处去?这是世界屡屡提及的‘中东之问’。少一些冲突和苦难,多一点安宁和尊严,这是中东人民的向往。”

三年多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这番振聋发聩的演讲,既饱含对中东人民苦难经历的同情和关切,更寄托对中东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稳定和发展的期待。

2017年11月10日,叙利亚政府军在代尔祖尔省东南部的阿布卡迈勒市近郊向“伊斯兰国”目标发动军事打击。(新华社发 阿马尔摄)

中东乱局 祸起西方

1919年开春,来自埃及和叙利亚两地的代表现身巴黎和会,要求西方列强承认两地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法等国此前已就瓜分中东达成协议。西方大国肆意划分势力范围,祸根由此埋下,乱局延续至今。

大国干涉引发对抗,成为中东百年来难以摆脱的厄运。一战后,中东各国人民艰难寻求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二战后,美苏争霸背景下爆发五次中东战争等。冷战结束后,美国企图独霸中东,而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则成为中东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

当前中东,武装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主义肆虐横行,一些域外力量继续争夺在中东的影响力,土耳其、沙特、伊朗、以色列等域内国家群雄并起。中东地缘政治板块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调整和重组,力量博弈、战略对冲、利益交换成为中东政治的基本形态。

中东局势短期内难以稳定原因有三: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虽已溃败,但其他极端组织依然存在,其背后还有一些地区国家和域外大国的支持;战乱导致的难民问题至今没有有效解决;中东诸多旧有问题,包括巴以冲突、教派矛盾、水资源分配和其他恩恩怨怨,也在继续发酵,并可能在特定情况下激化。

大国角力 影响未来

持续多年的叙利亚内战是中东动荡局势的一个缩影,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国力耗费严重。其中既有宗教和历史原因,也有政治、经济和腐败等因素,而美国等域外大国的干预更是有目共睹。

美国因素长期影响中东格局。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在未获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不仅没能在中东建立“民主样板”,反而令伊拉克深陷战乱泥潭,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极端组织由此兴起,让地区国家陷入不安全境地。

特朗普政府上任以来,大幅调整美中东政策,一方面提出从叙利亚撤军,试图摆脱中东战乱泥潭;一方面又无视联合国有关决议,将美国驻以色列使馆迁往耶路撒冷,承认叙利亚戈兰高地为以色列领土,在经济和核协议问题上极力打压伊朗,进一步搅起地区矛盾冲突,使中东局势增加更多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俄罗斯于2015年9月开始对叙极端势力进行军事打击,不仅帮助叙政府军扭转了战场不利局面,而且增强了俄在中东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其进一步嵌入中东、牵制美国创造了条件。

沙特智库知识研究与交流中心研究员穆罕默德·萨迪克认为,虽然中东局势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美国的行动,但美国在中东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下降。

平乱图治 渐成共识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东地区仍将是各方激烈博弈的主战场之一。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正在经历大变革、大调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如何平息动乱、恢复和平,进而振兴经济、发展民生,乃至在世界大变局中占据主动,已成为中东各国人民思考的重要命题。

2016年,沙特提出“2030愿景”,旨在通过多种手段促进经济转型和多元发展,减轻对石油经济的依赖。此外,沙特还在文化、宗教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与此同时,阿联酋、卡塔尔、土耳其等也纷纷提出各自发展战略,并在经济、外交等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独立性,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中东各国把平乱图治的共识化为一致行动,加强团结、搁置分歧,将为实现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前景增添亮色。

在此背景下,中国所倡导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原则得到越来越多中东国家的欢迎。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同阿盟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行动宣言等合作文件,中国“不找代理人,不搞势力范围,不填补权力真空”,得到越来越多中东国家的认同。中东国家向东看、向中国看已成为地区新趋势。

正如埃及外交事务委员会秘书长希沙姆·齐迈提所说,中国始终致力于成为中东和平的建设者、中东发展的推动者以及中东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中国所倡导的互利共赢理念在双方往来中贯穿始终。

百年大变局之俄罗斯重生

1999年最后一天,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突然宣布提前卸任。叶利钦紧紧握住接班人普京的手,留下了一句沉甸甸的嘱托:“照顾好俄罗斯!”

过去100年中,苏联的兴起和衰亡无疑是国际地缘政治中最具戏剧性的变化之一。历经苏联解体带来的阵痛和迷惘,20世纪末的俄罗斯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外交羸弱,亟须寻找新的定位和方向。

追寻昔日荣光,重拾大国荣耀。进入新千年的俄罗斯浴火重生,凭借军事和外交优势积极参与地区和全球事务,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一极。

从“一味妥协”到“有限合作”,与西方较量没有休止符

全球化时代,能否拥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对俄罗斯实现复兴梦想至关重要。

1991年,曾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苏联土崩瓦解,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终结。百废待兴的俄罗斯曾向西方求援。然而事与愿违,俄罗斯非但没有得到西方许诺的援助,反而被迫吞下北约和欧盟双双东扩、自身战略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的苦果。

随着综合国力逐步回升,俄罗斯外交政策也逐步发生变化,从曾经的“一味妥协求援助”转向“有限合作争权益”,日益呈现出实用主义色彩。

受双方力量对比失衡、全球战略目标迥异等多重因素影响,俄罗斯与西方始终难以建立真正的战略互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愿与被它们视为“冷战输家”的俄罗斯平等对话,其对俄防范与遏制的战略必然与俄谋求重返世界一流大国地位的目标发生冲突。

从“外交官驱逐战”“媒体战”到“斯诺登事件”,从地中海、黑海到波罗的海,俄罗斯与西方的交锋不断上演新戏码。西方因乌克兰危机特别是克里米亚问题对俄罗斯实施的严厉制裁,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松动。俄现代化进程面临重重挑战。

从“失衡”到“平衡”,实施东西并进的发展战略

300多年前,彼得大帝宣布迁都彼得堡,俄罗斯开启向西通往欧洲的门户。300多年后,普京总统治下的俄罗斯积极“向东转”,加快融入亚太的步伐。

在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系主任卡拉加诺夫看来,“向东转”的合理性是基于俄罗斯过去的主要经济伙伴欧洲的发展在减速。如果说19世纪时欧洲几乎是资金和技术唯一的来源地,那么如今这个主要来源正在迅速转移到亚洲。而这一趋势也正是世界所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股重要推动力。

为此,俄罗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在联邦政府内增设远东发展部,对接亚太经济崛起;举办一年一度的东方经济论坛,助推俄远东地区跨越式发展;将远东地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设为自由港,开放期限长达70年……

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亚太地区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大力实施远东开发战略。日本、印度、韩国和东盟等都成了俄罗斯的重要合作伙伴。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更是俄罗斯“向东转”的关键伙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卢贾宁说:“中国为亚洲经济发展提供了最大推动力。中国在经济、区域一体化和地缘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然,转向东方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就要放弃西方。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俄罗斯问题专家万成才说,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看,俄罗斯一直把自己视为欧洲国家。数百年来,俄罗斯的发展重心从来都没离开过欧洲,这一基本特性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

从“卸包袱”到“一体化”,打造地缘依托和战略屏障

观察百年大变局中的俄罗斯,离不开脱胎于苏联的欧亚地区。可以说,欧亚地区是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与确保国家安全的地缘政治依托和天然战略屏障。俄罗斯的未来与欧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息息相关。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或者是从地理与人文的角度看,欧亚地区国家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俄罗斯地缘政治专家亚历山大·杜金看来,复兴欧亚地区、实现地区一体化是俄罗斯的历史使命。

进入新世纪后,俄罗斯重新定位自身与其他欧亚地区国家的关系,力图恢复对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中亚各国的影响力,以争取更多战略空间来应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地缘政治挑战。

在经济领域,欧亚经济联盟于2015年正式启动,迈出欧亚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一步;在安全领域,俄致力于打造以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为核心的军事一体化机制,维护欧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分析人士认为,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这令俄罗斯感到更加迫切地需要整合欧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加强地区内部联合,以此来实现俄罗斯自身以及整个欧亚地区的复兴。

百年大变局之亚洲奋起

泰国湾北端有个地方叫罗勇。当地人世代捕鱼耕田,与世无争。100多年前,这个小地方开始卷入大事件:一战中,这里的渔港被改造成军港;二战时,日本和美国军舰频繁至此;越战期间,这里成为美军B-52轰炸机基地;冷战后期,罗勇又成为美泰“金色眼镜蛇”年度军演的演武场……

在世界格局巨变中,罗勇被动变换着角色。到了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亚太再平衡”之时,美国人又想征用罗勇的机场作为“战略支点”,但遭到了当地人抵制。因为,罗勇正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今天的罗勇,是泰国首富之地,人均年收入约3.5万美元,容纳上千家国际企业,拥有泰中罗勇工业园等知名园区,正规划建设通往中国的铁路。

这是亚洲崛起的一个缩影。亚洲经济的体量、亚洲话语的分量、亚洲价值的质量,正在成为改变世界地缘政治和经济最生动的因子。亚洲的奋起,贯穿百年,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浓重一笔。

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厂区一角。(新华社记者 张可任摄)

经济:从无足轻重,到举足轻重

19世纪的欧洲,视亚洲为“文明的反题”。他们用亚洲的落后和停滞来映衬欧洲的先进和进步。时过境迁,2010年,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评价亚洲的重要性时却这样说:“21世纪的大部分历史将在亚洲书写。这一地区将出现这个星球上最具变革性的经济增长。”

今年3月,英国《金融时报》一篇题为《亚洲世纪即将开启》的文章说,眼下全球前30大城市中有21座位于亚洲;以购买力计算,到2020年,亚洲的经济总量将超过亚洲以外经济体的总和。

剧情反转不只表现在数据上,更反映在生活点滴中。

“亚洲的老百姓吃不吃澳洲龙虾,会直接影响澳大利亚的龙虾市场价格,”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边动一动,那边就会感到震动。”

话语:从被动追随,到主动超越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深信,亚洲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切,将成为此后300年史书中占主导地位的故事。

“亚洲世纪”,不是恭维东方的标签,而是震撼世界的现实。英国国防部把“权力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列入《2010-2040全球战略趋势》报告,认为这是人类正进入大转型、大风险时期的重要变化之一。

伴随着亚洲经济体量的崛起,亚洲话语在世界秩序中的分量也在迅速上升。

一战前,世界上几乎听不到亚洲集体的声音。亚非国家第一次响亮发声,是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此后半个世纪,亚洲国家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积极发声,亚洲思考和亚洲经验越来越受到关注。东盟峰会、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澜湄合作等区域合作机制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不仅促进亚洲共同发展,更在朝鲜半岛无核化、南海等议题上有效协助管控风险。

经济实力决定地位,地位赋予话语,话语又助力经济。近年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等理念成为传遍全球的亚洲话语。“当今世界,谈到国际关系,不能不提‘一带一路’,”郑永年说,“短短几年间,‘一带一路’深入人心,虽然操作方法各有不同,但在理念层面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积极支持。”

价值:从仰望西方,到重拾自信

美国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所知世界的终结》一书中预测了“欧洲中心论”的结束与世界体系的变动及重构。以沃勒斯坦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当年欧洲开辟的航线、美国确立的规则已无法承载世界的发展。个中原因,不只有经济因素,更有人们对价值观的思辨。

亚洲的价值观从来就是“和合共生”。以东盟为例,10个国家、10多种宗教、上百个民族,西方殖民遗留下的边界争端不胜枚举,但各国却能放下分歧,组成同进同退的共同体,对内消弭争端,对外同气连声。

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正是“和合共生”的现实表达。今年5月,一场以文明为主题的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从文明角度挖掘潜力,从文明高度推动合作,从文明维度思考未来,是亚洲的价值观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新感悟。

国际关系专家帕拉格·康纳今年2月在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发表文章指出,金融危机没能伤害亚洲,西方民粹主义政治没有动摇亚洲,一些国家筑起隔离高墙的做法没有传染给亚洲,因为在亚洲,“务实的政府专注于促进包容性增长和社会凝聚力”。

这篇题为《欢迎来到亚洲世纪》的文章总结,数十亿亚洲人,是向前看、外向型和乐观的,而不是向后看、自我陶醉和悲观的。这决定了“亚洲的崛起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

百年大变局之拉美自强

近代以来,拉美在世界历史的潮涌中起起落落,从“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到“谋求自主现代化的发展中地区”,从“门罗主义阴影下的拉丁美洲”到“拉美人自己的大陆”……主宰自身命运,实现真正自强,一直是拉美人不懈追寻的百年梦想。

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片丰饶却饱经苦难的大陆正调整姿态,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自主——探索发展道路

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作世界“旱极”。一百多年前,沙漠腹地一处天然硝石矿区曾为世界提供近10%的硝酸盐。一战后,合成硝酸盐的出现敲响了硝石采矿业的丧钟。昔日机器轰鸣,如今人去楼空,留下锈迹斑斑的铁轨厂房,泯没在沙漠干风和时间洪流中。

智利硝石矿的兴衰,折射了拉美经济发展的曲折。

直到二战前夕,拉美经济多依赖单一资源产品出口,初级产品占拉美出口总额的95%以上。而西方资本的干涉与控制,又极大限制了拉美国家推动经济转型的空间。拉美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充满曲折,摆脱“中心-外围”依附关系、实现自主工业化,是拉美国家谋求发展的共同目标。

回望百年,一些拉美大国经过不懈努力,已率先构建起工业体系,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有力竞争者。阿根廷成为第一个利用核能发电的拉美国家;巴西航空工业公司跻身世界四大民用飞机制造商;智利充分利用铜矿资源和全球化扩张周期,将之转化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动力,率先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当前,全球经济周期对拉美多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但拉美自主发展能力已经显著增强,已具备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有望迎来“持续的繁荣与稳定”。

自立——挣脱控制之手

“从美国来的纵火犯,丢下了金元和炸弹;联合果品公司撒开绳索,树立起它的商标——死亡。”这是智利诗人聂鲁达对“香蕉共和国”的控诉。

“香蕉共和国”,特指上世纪初被美国资本控制、经济依赖单一资源的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围着铁丝网的香蕉园,外面站着全副武装的美国军人,铁路、公路和港口为美国资本所操控,城市中的邮局、医院、军营和学校归属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这个“国中之国”,美国人享有特权,枪杀工人、颠覆政权……类似的故事,曾多次出现在拉美文豪马尔克斯的作品中。

拉美国家一直努力挣脱外部强权的操控,压迫与反压迫、控制与反控制、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在拉美从未停止。

20世纪中叶,世界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古巴革命胜利为拉美人反抗强权、争取主权独立的斗争点亮了明灯。

1999年12月,美国被迫将霸占了近百年的巴拿马运河归还巴拿马政府。这一标志性事件折射出拉美发展中国家实力地位的提升,更是巴拿马人民不懈抗争的结果。

进入新世纪,拉美迎来经济增长的“黄金周期”,中产阶层不断扩大,减贫取得公认成就,发展活力日益显现。拉美各国积极拓展多元外交,寻求与其他地区国家合作,谋求自主发展的姿态更加坚定。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拉美成为重要板块。今日之拉美,经济上更加自主,政治上更加独立。巴西作为金砖国家机制创始国之一,积极推动南南合作;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作为二十国集团成员,成为百年变局下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力量。

自强——拥抱机遇挑战

近年来,国际格局加速深度调整,为拉美发展带来新变数。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为拉美发展带来新的不确定性,经济下滑和左右博弈引发的“政治地震”,使得拉美地区一体化和拉美国家经济转型改革的进程面临新挑战。

阿根廷经济陷入困境,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巴西经济和腐败问题引发社会分裂,极右翼政党赢得大选;委内瑞拉政治社会危机逐步升级,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此外,美国不断加大对委内瑞拉、古巴等拉美左翼国家的制裁,令地区安全稳定面临严峻挑战。

但今日之拉美,执政党无论左右,谋求自主发展的愿望同样强烈。伴随着全球格局的深度调整,它们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国际空间,积极拓展同南方国家的横向合作。

近年来,中国与拉美贸易规模大幅增长,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并呈现出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并驾齐驱的景象,中国已是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三大投资来源国。同时,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同“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共同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均衡包容的方向发展。

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桑托罗认为,面对新的局与势,拉美国家应当做好战略调整。“一个新的全球秩序正在孕育。面对全球格局和力量对比的新变化,拉美需要认真考虑如何融入这个政治更加多极、文明更加多样的新世界,考虑如何在新的全球秩序中实现自主发展。”

编辑 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