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对就业带来了什么影响?人口与劳动绿皮书这样说
读特驻京记者 李萍 文/图
2019-01-03 20:05

数字经济对你的就业带来了什么影响?1月3日,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分析指出,数字经济将会为就业市场带来新变化,在数字技能成为基本就业技能的同时,使就业方式越来越弹性化,并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产业就业结构和区域就业结构也将受到影响。

绿皮书研究发现,数字技能成为基本就业技能。在数字经济条件下,数字技能成为与听、说、读、写同等重要的基本能力,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够对电子文档、电子表格、数据库、多媒体等数字信息进行制作、储存和管理,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解决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已经成为一名合格劳动者的必备素养。

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劳动者的数字技能普遍不足,个人、产业、区域之间的数字技能差异也扩大了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带来了巨大的数字鸿沟。近年来我国技术人才数量增长缓慢,长三角16个城市的120万家企业中,对技师与高级技师的需求缺口高达68%;江苏的高级技术人才比例只有8%,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的40%相差甚远。2017年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与就业》报告显示,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面临人才短缺的挑战,46.6%的数字技能人才来自ICT基础产业,20.9%的数字技能人才来自制造业,金融、消费品、医药、企业服务、娱乐、教育等行业的数字技能人才占比则均在10%以下,说明中国数字技能人才分布十分不均衡。

“不过,数字经济使就业方式越来越弹性化。”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高文书说,数字化技术使得个体和企业只需要宽带连接就可以在在线平台上交易商品和服务,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边界变得模糊化,企业组织的平台化成为数字经济的典型特征之一。企业组织的平台化打破了传统的稳定捆绑式的雇佣关系,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内容、雇佣期限等更加弹性化,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更加富有弹性,择业和创业更加自主灵活。

2018年科技部发布的《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榜中,估值位于前10名的企业(蚂蚁金服、滴滴出行、小米、阿里云、美团点评、宁德时代、今日头条、菜鸟网络、陆金所、借贷宝)中有9家是采用平台模式运营。

2017年滴滴发布的《2017年滴滴出行平台就业研究报告》显示,在滴滴平台上82%的劳动者是25~44岁的青壮年,已婚劳动者接近90%,有子女群体占80%以上。阿里研究院在2017年发布的《数字经济2.0报告》预测,在未来的20年之内,8小时工作制将会被打破,4亿劳动力(相当于中国总劳动力的50%)将通过网络自我雇佣和自由就业。

一方面,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的兴起,势必要对传统产业和原有的就业岗位造成冲击。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及其相互融合也会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继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绿皮书指出,当前,大量的创新创业都发生在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软件、通信、IT服务等数字经济领域,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软件、IT服务等数字经济行业近3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才需求最多的十大行业之一,其中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近3年一直稳居中国人才需求最多的行业。如2017年,阿里电商平台创造了超过3300万个就业岗位,阿里巴巴新零售平台内容电商从业者已经超过100万人,2118个淘宝村创造了超130万就业机会。

绿皮书称,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将持续上升,而且数字经济的发展应用也会引起区域就业结构的调整。

【读特阅读+】

互联网使用对中低收入人群有显著影响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通过研究发现:个体有互联网使用行为可以使个体年劳动收入增加46.52%;同时互联网使用对中低收入人群有显著影响,对高收入人群没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说,使用互联网让处在25%和50%分位数上的就业者的年工资水平分别提高了11950.23元和8371.39元;另外使用互联网的中高技能劳动者收入提高了83.39%,远高于总体样本回归结果,使用互联网对低技能劳动者没有显著影响。

因此,绿皮书建议:第一,降低数字化门槛以提升劳动者收入。由于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和互联网使用能力差异巨大,我国应当在国家层面降低数字化门槛,提升低技能劳动者对于互联网的基本使用能力,开展大量的互联网技能培训课程,降低不同群体间的“数字鸿沟”。同时,随着新经济和新就业的迅猛发展,新的劳动保护法律亟待出台,新型劳动关系有待确立。但在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干预过程中要警惕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过度干预。在新经济发展中,政府应当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减少直接干预,侧重于为市场提供必要的政策与制度条件。

第二,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和创新能力以提升劳动力技能。随着人口出生率增速减缓,人口老龄化增速加快,只有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才能改善劳动力市场人才技能结构,为“中国制造2025”和高端服务业的转型提供足够的人才需求。同时,随着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和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培养创新能力,在提升技能教育的同时,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等本科教育人才和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把“创新能力”作为改善劳动力市场技能人才结构的重中之重。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驻京记者 李萍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