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是什么样子的?《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下称《规划》)描绘出以下图景:到2030年,深圳PM2.5年均浓度达到15微克/立方米以下,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8%,高峰期间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7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万元,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73岁以上……深圳市民将生活在一座链接世界的新兴全球城市、蓬勃包容的国际创新城市、繁荣公正的活力共享城市、宜居协调的绿色家园城市。
记者23日从新一期政府公报了解到,《规划》立足深圳实际,提出五大重点任务30项主要指标,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
分三个阶段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
《规划》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支撑,智慧城市、绿色低碳、生命健康等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呈现群体跃进态势,科技创新正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为深圳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目标的实现需要一步接着一步来,《规划》将深圳可持续发展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到2020年,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典范城市;到2025年,成为可持续发展国际先进城市;到2030年,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
破解“大城市病”推出五大重点任务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深圳要怎么干?《规划》提出五大重点任务,即建设更具国际影响的创新活力之城、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绿色低碳之城、建设更高科技含量的智慧便捷之城、建设更高质量标准的普惠发展之城、建设更加开放包容的合作共享之城。
这五大重点任务,紧扣可持续发展关键环节和领域,亮点颇多。例如在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基础能力上,《规划》提出,在核心芯片、工业母机、5G移动通信、石墨烯、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数字生命、精准医疗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重点突破。
“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为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绿色低碳之城,《规划》提出构建宜居多样的城市生态安全系统,保持森林、湿地、绿地构成的生态资产总量基本稳定,形成“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并完善“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和“省立—城市—社区”三级绿道网络,让市民享受多层级、多功能、互联互通的绿色福利空间。
为市民提供多模式个性化的交通运输服务;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充分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形成城市“全景态势一张图”——《规划》通过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为深圳市民打造一座全程全时服务的智慧便捷之城。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还以普惠共享为导向,注重机会公平,提出以居住证为载体完善政策体系,动态优化项目及标准,逐步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来深建设者市民化步伐。
建立研究性机构,探索土地使用弹性年期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规划》从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健全评估机制等多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围绕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深圳将大力支持可持续发展智库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团队,探索建立为深圳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的研究性机构。
此外,在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政策框架下积极探索设立可持续发展基金,以清洁能源、环保、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技术成熟、推广条件较好的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引领带动相关技术成果在国内外的研发、生产和应用。
深圳还将探索土地使用弹性年期、差异化土地供应、土地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运作等土地供应方式,优先保障可持续发展重大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开设可持续发展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建立从审批到建设的全方位跟踪服务模式。
编辑 桂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