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蓄水,旱放水!南山打造海绵城市
记者 王慧琼
2016-07-22 01:03

连日来,全国各地受暴雨袭击,进入“看海”模式, “武汉看海”、“北京看海”、“河北看海”……在网友调侃的背后是城市内涝之痛。

读特记者从南山区召开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获悉,未来我们的城市对雨水的利用将像海绵一样,涝时蓄水,旱时放水,有效缓解内涝之痛。

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南山区力争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实现深圳市制定的“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

南山区政府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全面协作,系统推进。

新建项目严格按照海绵城市要求建设

南山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根据《深圳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确定的近期建设重点区域,结合本地情况,组织编制重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的详细规划、建设方案,并滚动编制年度建设计划。

南山提出,在总结借鉴光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经验,以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前海自贸片区、蛇口自贸片区、后海片区、高新区北区等六大片区为载体,全面推进区域型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对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建筑与小区以及城市更新改造、综合整治等建设项目,将采用海绵城市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系统开展流域治理,尽快解决水体黑臭、内涝等问题。新建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海绵城市要求进行建设,尚未开工的项目和在建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视具体情况,尽可能地进行设计变更和整改。

以道路广场为例,南山将转变道路和广场建设理念,以控制面源污染、削减地表径流为目标,以雨水入渗、调蓄排放为主要方式,变快速排水为分散就地吸水,提高城市道路广场对雨水的渗、滞、蓄能力。新建道路的绿化隔离带和两侧绿化带要因地制宜运用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池、植草沟等多种形式,将道路雨水引入绿化带,增加道路绿地雨水的海绵功能。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广场、停车场推广使用透水铺装系统,采用透水基础,增加透水性。

编辑 刘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