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经济特区“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读特特派记者 李舒瑜 杨丽萍 甘霖 秦小艳
2018-03-16 08:03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深圳将继续发挥改革创新“领跑者”作用。图为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工程研究中心团队正在实验室做研究。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铠峰 摄

“现场近距离聆听总书记讲话,切身感受到总书记对广东、深圳有深厚的感情。”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落实总书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上,也要走在最前列!”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在深全国人大代表中引起热烈反响。面对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圳如何以更大作为把经济特区的 “金字招牌”举得更高、擦得更亮?代表们结合各自领域提出意见和建议。

建议支持深圳改革综合授权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改革开放,是深圳发展最强劲的动力。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建议,国家应支持深圳改革综合授权,为全国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新经验、探索新路径。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已由局部的阶段性改革转向整体的全局性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需要若干具备条件的地区承担起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田的任务,勇当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者。”李清泉认为,在国家层面,应该支持深圳瞄准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深圳的基础优势和特区立法权优势,在营商环境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城市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综合授权、先行先试。

具体来说,一是支持深圳在率先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方面先行先试。比如,支持深圳在放宽外商准入限制、放宽港澳专业人士执业许可、深化深港金融合作、建设自由贸易港、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外籍人才签证和工作便利度等方面先行先试。二是支持深圳在率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先行先试。比如,支持深圳探索率先建立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机制,构建与大科学大创新时代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体制,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等。三是支持深圳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方面先行先试。比如,在支持深圳构建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方面,赋予深圳高校招生、学科专业设置、国际化合作办学等更大自主权;支持深圳打造国际化医疗中心,允许深圳在放宽港澳和外国医生执业许可、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医疗保险服务等先行探索。四是支持深圳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方面先行先试。比如,支持在深圳设立各类绿色产业基金,试点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试点流域内工业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行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等。

“国家支持深圳改革综合授权,既可在新时代进一步强化经济特区改革先锋的使命担当,将经济特区的牌子擦得更亮、举得更高,也可为全国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新鲜经验、提供实践样本。”李清泉说。

在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的这句话,被代表们反复提起。

总书记对广东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寄予厚望,深圳这座将改革创新写在旗帜上的城市如何继续发挥“领跑者”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刘若鹏建议,在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被业内称作“科研皇冠上的明珠”,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目前国家发改委已批复上海、北京、合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在刘若鹏看来,在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至少有两大优势。一是有利于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优势,可以整合香港、深圳、广州等城市的创新资源,将大湾区建设成为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成果辐射广阔、在全球创新价值网络中持续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的现代化国际化协同创新区域。二是有利于发挥深圳改革开放前沿、市场机制完善、新兴产业发达、创新创业活跃的优势,以产业创新牵引技术创新、带动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孵化技术创新、催生新兴产业。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怎么建?刘若鹏建议,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世界科学技术前沿,有效整合粤港澳三地高端创新资源,结合深圳本地区的学科基础布局一批前沿和交叉学科平台建设,推动在信息通信、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深海探测等领域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学科集群。

具体而言,一是支持深圳建设多层次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已先行启动的未来网络实验设施等设施建设。二是在深圳筹建若干个部市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重要载体,加快推进深圳高水平科研平台体系建设;三是支持深圳更广、更深地参与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计划,进一步发挥深圳在科技和产业结合发展上的成功经验,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四是支持深圳建设一批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大学,促进高教提质增效,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协同能力,将深圳建设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五是支持深圳在科技人才、科技金融和国际合作等领域先行先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招聘、科研资助制度。

扶持农民工转型为高技能人才

全球化浪潮下,中国正告别“世界工厂”,走向“质量时代”,高技能人才缺口大是近年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一大问题。据了解,目前中国高技能人才达4791万人,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6.2%。预计到2020年,中国企业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2200万人。

全国人大代表、富士康科技集团技术员杨飞飞认为,广东是农民工大省,深圳更是农民工用工大市,产业工人中农民工占七成,是经济社会建设的一支生力军。而农民工中,接受过农业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仅占32.9%。

杨飞飞建议,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工跟随深圳产业升级转型为高技能工人,一方面,可以补齐深圳高技能人口的缺口,另一方面,也通过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如何培训农民工?杨飞飞认为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构筑一个专业、优质、高效的培训体系,使农民工培训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企业作为用工主体,要担负起培训实操指导责任。同时,开展校企合作,继续发挥教育院校师资、设备、资讯方面的优势,接受企业委托设立农民工技能培训基地,强化产教融合。

杨飞飞还建议政府扶持企业创建国家工业4.0培训基地和设置农民工创业孵化园,对入城农民工开展科技技能提升培训,使其由打工者变成创业者,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和储备人才。

编辑 耿超逸

(作者:​读特特派记者 李舒瑜 杨丽萍 甘霖 秦小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