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文化传承 让文化给新时代注入更多正能量
读特特派记者 叶志卫 方慕冰 周元春 石义胜
2018-03-13 08:10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资料图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落实这些方面的工作部署,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增强文化自信用现代表达传播优秀文化

近期大热的节目《经典咏流传》进入了代表、委员的视野。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两会上提出“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的建议,得到了郑晓龙、奚美娟、巩汉林、戚建波等17名政协委员的大力支持。

如何像《经典咏流传》一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叫好又叫座?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作家贾平凹认为,优秀传统文化与年轻人能接受的表现形式结合,既是一种趋势,也是必须要推进的一项工作。

对于在新时代如何创新文化传承方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陈霞表示,传统文化面临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不能盲目“复古”、“泥古”,要选择其与现代社会更契合的内容,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要用现代形式表达,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迟小秋则表示,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实践,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坚持用精良艺术作品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通过颂扬真善美凝聚人心。”

加大创新让更多群众享受高品质文化产品

去年以来,从《战狼2》到《红海行动》,主旋律横扫票房。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愈发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代表、委员的思考。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曙光认为,新时代,文化创业创新的目标是以文化传播国际化、文化业态融合化和文化产品创新化作为战略方向,搭建主流文化传播通道,构建技术与资本驱动型发展模式,创建新型体验式文化业态,将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在产业链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朱乐耕认为,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和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在文化领域鼓励首创精神,使文化产业在国家经济结构中占有更大比重。与此同时,要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不仅要有文化产品“器”的推广,还要有文化精神“道”的传播,让中华文化在国外更加深入人心,使中国优秀艺术家在国外获得更多关注。

文化产业也需要法律规范的保驾护航。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建议,实行严格的版权保护、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建立艺术品真迹数据库和鉴证体系、完善社会服务、完善《拍卖法》、采取严厉措施、多管齐下,净化市场环境,营造清明、传承有序的艺术品市场,是中国促进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和塑造良好国际形象不容回避的问题,有着现实性、迫切性、必要性。

接地气传播塑造美好社会风尚

“我们无论在舞台上演什么样的角色,生活中都应该努力做一个好人。一个有善心有善行的人,一个时刻充满正能量的人。”3月3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张凯丽在 “委员通道”上动情地说。张凯丽对“好人”文化的宣扬,引起了不少代表委员的共鸣。

代表、委员们认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片面依靠中央相关部门发文件、编教材,而需要更贴近百姓、更接地气。“当代大学生‘思想在微博上,情绪在微信上’,面对价值选择的多元化,如果不研究他们的世界,你就没法打动他。”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马德秀认为,要对时代变化有足够的分析,对青年群体的特点多加研究,从而提升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委副主委、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素兰认为,在低龄孩子心中,偶像明星的影响力很大,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偶像身上的价值观内涵,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宣传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离我们一点也不远,如果每个人用自己点点滴滴的行动感染身边的人,就会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全国人大代表、公交驾驶员、天津市劳动模范王艳说。

编辑 耿超逸

(作者:读特特派记者 叶志卫 方慕冰 周元春 石义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