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大朗古宗祠里演绎即兴舞蹈诗,美醉了!
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叶惠涛 文/图
2018-03-10 20:34

3月10日下午,一场文化的“盛宴”——大朗“朗艺讲堂”2018年第二期《莲水缘》即兴舞蹈诗在东莞市大朗镇钟氏祠堂如期上演。

当现代舞者撑着红色的油纸伞,在古老美丽的钟氏宗祠里翩翩起舞,雕栏玉砌古色古香,盈盈舞者心随形动,整个场景如诗如画。舞者的每一次举手投足,每一个跳跃旋转,展现着优雅的气质,让人叹为观止。

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三位当代青年先锐舞者吴沙、栗斌、李程乐,国内著名导演、舞蹈家刘元鑫(友情出演),以及东莞本土舞者、大朗传统粤剧传承人以及麒麟舞民间艺术传人,走进东莞大朗钟氏宗祠,献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即兴式舞蹈,纯粹地应用舞蹈语言,让观众融入式感受舞蹈艺术的内涵。

东莞市文化馆副馆长刘影、大朗镇委委员叶淑帆以及超过三百多名舞蹈爱好者、观众到场欣赏。

创新演绎东莞大朗民间故事

作为大朗老字号的文化品牌——“朗艺讲堂”,在不断创新形式,获得群众的广泛认可。这一次把课堂搬进古老美丽的钟氏宗祠,与青年舞者共同奉献了一场舞蹈盛宴。《莲水缘》起名取自大朗钟氏祠堂的门联“莲峰绣挹,颍水源来”。取其中两个字“莲”与“水”,何况莲与水本来相生相依,水是莲之源,莲依水而生,相互之间传承延绵,是谓缘。

题材灵感起源于《大朗姓氏探秘》一书中的《唔种(中)白米种(中)红米》典故。 当年钟渤娶了石碣袁姓女,二十一岁以儒士应试,其连襟亦以诸生应试。岳父看不起寒酸的钟渤,只赠予红粟当资助,而连襟则厚赠路费和白米,结果钟渤中举,连襟落选,捷报传来,袁氏高兴得跳起来:“唔种(中)白米种(中)红米!”从此岳父不敢小看钟渤,索性让他在自己家中居住,让他随榴花村钟琪安心学习,直到成名,《东莞诗录》存钟渤诗十二首。

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这是时下比较现代的即兴舞蹈方式,借助了古老服饰、书卷、笔墨纸砚、麒麟舞等元素,在音乐的烘托之下,纯粹应用舞蹈语言来讲述传统故事,可谓“古今结合、意境深远”。

“唔种(中)白米种(中)红米!”这个在大朗蔡边钟氏流传至今的动人民间故事,伴随着粤剧演员娓娓唱来,也激发了三位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者的灵感,他们融入自己的感悟,运用现代的即兴舞蹈方式重新演绎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

人在景中舞,舞在景中飞。裙袂飞扬之间,一个温婉励志的民间故事徐徐展开,娓娓道来。古典与现代相融的舞蹈中,巧妙穿插了极具大朗传统特色的麒麟、醒狮、粤剧,在古色古香的福德堂宗祠中浑然天成,营造了犹如“芳姿绰约、在水一方”的意境。

《莲水缘》舞蹈并没有编排固定的动作程式,而是按照一个故事线进行即兴演绎,舞者空间更是立体化、多维度的,甚至去到观众之中自由起舞,所以每一秒都是未知变化,每一刻都是情景交融,仿佛让人穿越到那一个久远的年代,用无声的舞蹈语言,向观众传递那岁月深处的情感,历久弥新、感动依旧。

即兴舞蹈走进大朗观众视野

“即兴舞蹈是一种向外而通内的真实表达与释放,我们这次舞蹈力求突破时间、空间、主题、意义等限制,随心、随意、随性而舞。无时无地释放心灵,创造真实的身体艺术。”《莲水缘》总编导吴沙说。

去年,吴沙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来到东莞大朗文广中心工作。她在《大朗姓氏探秘》一书之中读到《唔种(中)白米种(中)红米》的典故后,去到钟氏祠堂实地观看,不仅为美轮美奂的环境所吸引,而且感受到代代传承的姓氏宗祠文化,积累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沉淀,让她在这里有了一展舞姿的渴望。她的想法得到了同学栗斌、李程乐以及著名导演、舞蹈家刘元鑫的支持,合力创作了《莲水缘》即兴舞蹈诗。

主创人员栗斌说,这一次即兴舞蹈在不规定舞步与舞姿的前提下,触发内心的情感,相对而言,即兴舞蹈更加释放舞者的情感,也让观众有更强的代入感。主创人员李程乐说,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根据不同的环境通过直观可感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动态的人体来抒情,并借助故事表达人物的情感,正是艺术的共通之处。

东莞市文化馆副馆长刘影认为,《莲水缘》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把即兴舞蹈诗介绍进大朗观众的视野里,并且与大朗当地的传统故事相结合,在传统的宗祠环境里起舞,做到古典与现代相结合,而且找到了比较容易让老百姓明白的脉络,用无声的舞蹈语言达到与观众的“心灵感应”。

编辑 黄子芸

(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叶惠涛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