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富村靓!代表委员建议用“科技+”“生态+”助力乡村振兴
读特特派记者 周元春 叶志卫 石义胜 方慕冰
2018-03-10 09:24

原标题:代表委员建议用“科技+”“生态+”助力乡村振兴

“让我们的乡村业兴民富村靓”

“将来我国也还会有三四亿人生活在农村,所以农村发展和城市化应该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都提到了农村发展问题,引起两会代表、委员热议。

“让我们的乡村业兴民富村靓!”代表、委员们纷纷为如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建言。

培育发展新动能为农村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当前,我国农业产业整体上经营规模小、增速慢、效益低。产业升级还存在较大的潜力和空间。”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马传喜说。

“要积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揭西县凤江镇凤北村委会主任助理王玲娜认为,政府应该主导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同时着力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发展智慧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也认为,要搭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车,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效益和科技含量。“要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统筹不同渠道资源,引导和资助科技创新团队开展重点攻关、持续研究。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针对重大产业发展瓶颈问题,采取联合攻关模式,提高科技资源共享利用效率和协同创新合力。”

因为开发强度低,很多农村在生态上有着大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代表、委员们认为,农村产业发展,这一优势不能丢。“要拓展‘生态+’模式,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产业形态,把生态资产价值充分释放出来。”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主席江泽林建议,要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要把生态优势变成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本,让更多的老百姓吃上“生态饭”“旅游饭”,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同时,江泽林建议要在国家层面出台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指导性意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支持政策,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熊晓冬则认为,产业的兴旺需要一个过程:“政府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帮助农村研究适合他们的产业,再由专业人才去制定规划、辅导他们。”

让返乡人员享受体面尊严和幸福的生活

“当前农村发展,人才紧缺是最大的问题。”熊晓冬长期从事城乡规划工作,对此深有体会。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连平县顺意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谢舒雯也同样有这样的感受:“我是从珠三角地区回到家乡创业的。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乡村人才缺乏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比如优化改良技术、挖掘乡村文化价值、营销推广农产品,都很难找到较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这让我们在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产业水平方面遇到很多困难。”

对此,代表、委员们认为,农村精英人才单向流入城市,城乡人才不能形成良性互动,是造成乡村人才稀缺的重要原因。如何解决“大学生‘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栋房’”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民盟江西省委会主委刘晓庄提出,要采取市场拉动和政策带动的方式,引导各类人才到农村基层创业就业,让返乡的人才“能够享受到体面、尊严和幸福的生活”,使他们真正“愿下去”“扎下根”。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才城乡迁徙自由。“要完善配套措施,切实解决农村生活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发展空间小等青年人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住深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理事会会长黄西勤认为,拥有7200万之多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应该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发挥新阶层人士‘智力池’和‘思想工厂’的作用,吸引各类艺术家、设计师、作家、青年创客等新阶层人士投身乡村建设。”

明确保护生态环境的底线最大程度减少污染

“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生态宜居’目标,就必须强化乡村生态治理。”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第八批援藏队副领队、西藏林芝市鲁朗景区管委会主任黄细花说。

江泽林认为,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要明确保护生态环境的底线要求,通过环保监督、生态恢复、生态产品标识认证等公共服务,对生态产品和生产全过程实施有效管理,最大程度减少浪费和污染,增加对自然的亲和度,保持乡村持久的产品输出能力和宜居环境。

代表、委员们表示,要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研究开展专项立法并完善相关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并厘清职责,纳入地方部门考核内容。

“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马传喜认为,发展清洁能源,既是解决农村能源保障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好绿水青山、守护住清新清净田园风光的重要举措。

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科技创新支持。黄细花提出,希望财政部能够加大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如在农村设立环保创新基金,激励农民自主研发环保创新技术,逐步实现农村资源的循环利用。

编辑 耿超逸

(作者:读特特派记者 周元春 叶志卫 石义胜 方慕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