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热议深圳人才政策:应重视人文社科人才
读特记者 王若琳
2018-01-15 20:54

人们曾用“孔雀东南飞”来以形容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人才争先恐后来到南方的景象。作为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能够在短短的40年里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得益于“人才”这个要素,得益于这座改革开放城市在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上的领先优势。在1月15日的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分组讨论会上,深圳的人才政策成为不少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重头衔轻潜力”、“重理工轻人文”,有委员直击深圳人才政策的痛点,疾呼应加以改进。

“人才是这座城市的根本,政府也一直很重视人才,出台了不少人才政策,但目前的一些政策对一个城市人才的整体长远发展并不是有利的。”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教育研究院院长叶文梓说,现在的人才引进标准一般有三类:有“帽子”的,比如院士头衔等;有“位置”的,比如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学的院长等;年轻而有潜力的。他认为,目前深圳的人才引进中心放在了前两类,而对年轻有潜力却没有头衔的以类人才不够重视。“深圳外国语学校有个孩子去了复旦大学,本科期间在材料学杂志上发表了17篇论文,使得哈佛等世界名校向他伸来橄榄枝,给出了‘直博’、提供高额研究经费等好条件。”叶文梓举例说,“能够给一个本科生提供这样的条件,非常难得。”他说,人才引进,“帽子”和“位置”一定要有,但仅仅有这些是不可持续的。他建议私自将人才引进的重心下移,放在年轻而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身上,“他们才是真正支撑未来的人才。”

叶文梓还建议增量人才与存量人才同标准、同待遇,激发人才的整体活力。“不要‘引进了女婿,气走了儿子’。

同样来自教育界的委员姜安也有感而发。他说,相对于其它省市特别是文化大省而言,深圳的高科技发展很好,但人文社科方面相对弱。“深圳大学最近几年理工科引进的国际海外人才非常多,但文科的发展相对比较慢。深大是这样,深圳整个城市也是这样。”他直言,深圳高科技发展有独特优势,但人文方面的发展远远不够,造成高校和城市文化发展不平衡,会影响到未来的城市底蕴和尊严。“所以如何让更好地培养和引进人文类、社科类的人才,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王若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