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创新“链”接粤港澳大湾区?大咖们这样说
​ 读特记者 闻坤 文/图
2017-12-15 19:26

今年7月1日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指出,粤港澳三地要完善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在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指导支持下,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方日报社与深圳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创新共生‘链’接湾区”——2017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链论坛(下称“论坛”)15日在深圳举行。来自政、学、商界的各位嘉宾将深度探讨创新人才、金融支持、创新载体等创新链条上的区域合作机遇与未来。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唐杰,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等学者嘉宾都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实现协同创新,在区域创新链上互补共赢?三地又如何共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

在论坛上,专家以创新共生、“链”接湾区这一全新议题,深度探讨区域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等融合发展中的区域合作机遇与未来。

“全要素生产率包涵技术进步和配置效率,其中配置效率占四分之三左右,配置效率的提高来自市场经济的力量”,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教授在主题演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的产业兴衰》中这样解释全要素生产率,“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所发生的巨大联谊作用,能够作用到方方面面,湾区的重要性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唐杰教授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是打破行政界限,合理分工协同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其中专利技术是创新的重要体现。“目前深圳的专利是英、法国的总和。去掉深圳专利的前十名,剩下的专利还有1万多”。

“全世界最发达的地方都在湾区,创新驱动发展,创新的载体是人才”,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强调深圳需要打造国际一流大学,建立创新社会,“整个大湾区要建立创新文化。让每个创新的个人或企业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让投入创新的人有回报”。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教授演讲主题是《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打造高效创新生态》。他认为,在新时代下,我们面临来自全球化、数字化、金融化的挑战。“在全球化过程当中,唱主角的不再只是传统跨国企业,而是小微企业。在我看来,粤港澳大湾区要通过制度创新,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次论坛还颁出了首届金锄奖及金苗奖,其中,金锄奖6个,金苗奖12个。据悉,金锄奖主要颁给粤港澳优秀的政府部门、投资机构、金融机构或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以肯定其在创新创业中对创新项目或创新团队所付出的辛勤劳作和卓越贡献。而金苗奖主要颁给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解决强痛点、形成发展模式和具备成长性潜力的优质创新公司,以肯定其创新成果的价值。

编辑 李璐

(作者:​ 读特记者 闻坤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