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日旭 宋英豪 | “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平台

深圳社会科学

04-25 10:15

“一带一路”倡议:

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平台

作者 | 兰日旭 宋英豪

兰日旭,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宋英豪,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原载《深圳社会科学》2024年第2期

摘  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际,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所提出的中国方案。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全球治理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方式展开共建:一是以合作共赢代替依附型中心—边缘结构的丛林法则;二是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的同时让沿线国家和地区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三是以投资和贸易为切入点促进区域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四是以“五通”为中心全方位扩大同沿线各国的战略契合点和利益汇合点;五是以国内产业升级强化主导性影响确保可持续性。“一带一路”倡议呈现出中国应对“世界之问”的顶层设计、跨领域合作和全方位发展等特征。不同于以往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以战争方式,而是以合作共赢的方式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着力缓解及解决“四大赤字”,实现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世界的共建目标,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治理体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合作平台

一、引言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治理体系中和平、发展、安全、治理等四大“赤字”日益加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坚定不移地选择做更加公平合理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者和维护者,提出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历史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中国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所提出的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理念需要通过实践落实,既有研究十分注重实践策略,均提到“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全球治理体系的实践平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至今已有十年,在中国的积极推动和沿线国家的大力响应下,已经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强调:“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将“一带一路”倡议共建成为全球治理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其背后的动力机制以及共建方式是什么?在共建过程中如何克服当前全球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并希望建成一个怎样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其共建的目标是什么?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系统分析在全球治理体系日益失范背景下,“一带一路”由“倡议”共建成为“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的动力机制、共建方式、克服问题以及共建目标,对于破解和回答“世界之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为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提供经验镜鉴。

二、全球治理体系的失范

与中国的大国担当

把“一带一路”倡议渐趋共建成为全球治理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具有深刻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因素。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失范以及东西方力量对比发生历史性变化,成为谋求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动力。中华民族正在加快实现伟大复兴,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充分担当历史责任,主动参与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一)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失范与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世界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重点提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国际局势及发展态势的重大战略判断,也正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全球治理国际合作平台的重要背景。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以来,学术界对其科学内涵已开展广泛且深入的研究。目前,尽管学术界对“百年”的时间划分和理解不同,尚未达成统一认知,但对“大变局”所蕴含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失范与国际力量深刻调整的内涵已基本形成共识。

长期以来由美国所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失范,和平、发展、安全、治理等四大赤字日益严重。除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外,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对谋求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究其失范之源,在于以往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方式和内涵表达等内容。历史上的全球治理体系都是在战争之后,战胜国通过国际会议等方式强加于战败国而形成的,目标是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宰割弱小民族、划定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雅尔塔体系皆是如此。此类全球治理体系依靠强权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霸权力量来维系其稳定,具有十分明显的不公平和不稳定的特点。压迫必然引致反抗,当强权国家的霸权力量不足以继续压迫世界其他各国时,便会发生全球治理体系的失衡和更替。

而当下,东西方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调整主要体现在“东升西降”,即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和地区整体实力增强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整体实力相对下降。从经济规模来看,2021年中国GDP为17.7万亿美元,而美国则为23.9万亿美元;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占世界GDP总规模的占比为41%,而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占比为59%。在经济实力“东升西降”背景下,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展开重点阻挠和包围。将中国排除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等之外,对中国经济形成封锁之势。为进一步遏制中国的发展,2018年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推动逆全球化浪潮。在奉行美国优先的规则下,特朗普政府退出诸多贸易协定进行单边霸凌。之后,美国拜登政府并没有改变美国优先的规则,不仅联欧压中,还大肆推行所谓“友岸外包”等产业链供应链脱钩的逆全球化举措。美国对中国的种种打压行为以及大肆渲染的“中国威胁论”,本质上是在阻挠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追求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愿望,维护已日趋失范的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以中美为代表的东西方力量对比的深刻调整,为当下以美国为主导的存在诸多问题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变革动力,同时也意味着时代赋予了中国推动构建新的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责任。

(二)以全新建设原则共建全球治理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2013至2022年的十年间,中国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年均增长率高达6.2%。特别地,在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萎靡之际,2020至2022年的中国年均增长率仍高达4.5%,显示出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压舱石的重要地位。因此,时代所赋予中国的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责任在不断增强。同时,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更加公平合理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际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全球治理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以全新建设原则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一带一路”倡议采用了全新的共商、共建、共享的新民主原则,倡导在开放、合作、包容、互惠的基础上共谋发展,与以往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及内涵表达形成鲜明对比。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不以战争为手段,而是以和平发展的方式对现行全球治理体系的缺陷进行修补,在其中的合理部分,如国际法、联合国宪章、联合国等基础上,逐步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能够惠及全世界的全球治理体系。其次,“一带一路”倡议不搞零和博弈,中国与沿线各国积极探索实践多方利益契合点,创新国际合作发展的新模式,以实实在在的利益吸引各国主动参与。最后,“一带一路”倡议不搞强加于人,也不以意识形态设置壁垒,而是在尊重世界各国的基础上,秉持开阔的胸怀欢迎各国参与,突破了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中西方各国“关起门来搞小圈子”的不利于全球发展的人为障碍。共商、共建、共享所蕴含的合作共赢的理念,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不仅避免了重塑全球治理体系过程的流血冲突和矛盾转嫁,还能确保新全球治理体系的稳定性,深刻体现了中国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大国担当。

十年间,“一带一路”倡议以全新建设原则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参与,不仅在国家和地区层面签署合作文件,还在国际组织层面得到认同和支持,呈现出积极向好的共建态势。

截至2023年3月,“一带一路”倡议已吸引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签订了200多份协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国家遍布非洲、亚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得到联合国、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认同和明确支持,写入了相关组织的纲领之中。

相关国家的广泛参与充分证明,“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唱。

三、“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建方式

十年间,“一带一路”倡议感召力不断扩大、重大项目合作深入推进、文化交流持续加强,有效缓解了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和平、发展、安全、治理等赤字问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形成了与以往全球治理体系完全不同的共建方式和特征。

(一)以合作共赢代替依附型中心-边缘结构的丛林法则

“一带一路”倡议打破了以往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丛林法则,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倡导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当前国际格局是美国主导的依附型的中心-边缘结构,滋生了单边主义、霸凌主义、地区冲突、全球气候等许多问题和矛盾。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突破了上述零和博弈的局限,以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中国义利观推动沿线各国和地区的共赢发展。比起由少数人建立、从多数人那里攫取资源却无法保护产权或者刺激经济活动的汲取性制度,实施产权、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并鼓励在新技术和新技能投资的包容性经济制度,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带一路”倡议所体现的内涵正是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推动实现世界各国共赢的方案。与之前全球治理体系相比,十年来共建的“一带一路”倡议突出体现了合作共赢的特征。一是以对话代替对抗,超越地缘政治格局,缓解日益严重的和平赤字;二是不设置任何排他性条款和附加条件,有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意愿,就欢迎各国积极加入,共同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三是尊重沿线各国的意愿,由沿线各国自主选择是否加入;四是主张开放而不是封闭,使得沿线各国能够充分发挥本国比较优势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五是不以邻为壑,共同面对和解决危机而不是向他国转嫁矛盾。

(二)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的同时让沿线国家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

“一带一路”倡议突破了以往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零和博弈思维,做出了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他国提供发展机会的示范。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中国由低等收入阶段步入中高等收入阶段,14亿多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绝对贫困已经消除,全面实现了小康社会。此时,人民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对于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但是,中国发展仍然不够充分、不够平衡,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的更高追求。改革开放后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和土地、能源、环境等资源要素难以为继,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长期以来,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和资源的利用相对不足。因而“一带一路”倡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市场和资源、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推动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去搭乘中国发展“快车”的机会,与世界分享中国机遇和红利。截至2021年底,中国企业在沿线共建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累计投资430.8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34.6万个就业岗位。需要重点指出的是,“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谋发展和与世界分享中国机遇和红利是共同将“蛋糕”做大的过程,与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经受过百年殖民压迫之苦,能够深切理解在不公平、不合理、不对等的全球治理体系下广大发展中国家所经受的困苦。并且,中国通过不断的艰辛探索,成功走出一条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因此,中国坚信每个国家都有可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尊重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带去的是实实在在的发展机会,而非西方国家颐气指使地对发展中国家以西方式现代化为模板的指手画脚。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下已达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覆盖全球约三分之二的国家,为沿线国家带去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以投资和贸易为切入点促进区域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

“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领域致力于应对当下全球治理体系中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积极充当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区域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起到了区域驱动整体的效果。在国内加快自由贸易区试点和建设的同时,对外也加快了自由贸易区网络的建设,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针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能激发巨大的经济潜力。中国顺应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需求,推进和加大对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和物流大通道的联通建设,国资、民营在内的中资企业纷纷加速对它们的物流业务布局及物流资源的投资与收并购步伐。截至2022年8月底,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约12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同时,在建设中不断创新合作模式,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一个区域大合作格局,使“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成为联通区域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际,中国通过亚欧大陆桥源源不断地向沿线国家输送物资,助力抗疫和经济的复苏。到2022年,以物流为载体,商贸新业态联通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网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初步显现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共赢格局。

(四)以“五通”为抓手全方位扩大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契合点和利益汇合点

“一带一路”倡议以“五通”建设打造了集政策、设施、贸易、金融和人文于一体的包括但不限于经济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平台。其一,政策沟通是中国携手沿线各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保障,是实现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先导。中国及沿线各国间自然禀赋、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各异,政策沟通使得中国能与沿线各国在政治互信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文化交流借鉴和经济融合发展。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推动国家间顶层合作的政策沟通深得人心,吸引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其二,设施联通是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领域,致力于建设能够使得沿线各国资源、产品等自由流动的基础设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主骨架的互联互通基本架构,拓展了要素、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流动的空间,进而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了活力。其三,贸易畅通旨在挖掘中国与沿线国家经贸潜力,降低交易成本和营商成本,是“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重点内容。贸易畅通已在贸易与投资自由便利化水平、贸易与投资规模和贸易方式创新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四,资金融通以政府推动、市场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提供重要资金支撑。“一带一路”倡议建设资金来源广泛,按资金来源主体可划分为传统国际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专项投资资金、新兴多边开发金融机构和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呈现出多边金融合作、构建国际性专项投资基金、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商业银行参与市场化运作等特点;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国内金融机构、区域性金融组织和全球性金融组织构成的资金来源网络。其五,民心相通在尊重各国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的前提下,与沿线各国人民加强交流,增进中国人民与沿线各国人民的友谊,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而夯实人文基础。

(五)以国内产业升级强化主导性影响确保可持续性

“一带一路”倡议是合作共赢的可持续之路,致力于构建起新的具有可持续性的全球治理体系。但新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事实已经证明,在这个过程中会遭遇到来自现行全球治理体系的既得利益者的百般阻挠。因此,为保证新旧全球治理体系更替的顺利实现,夯实共赢基础,最终建立具有可持续性的全球治理体系,客观上需要中国在渐进过程中始终保持主导性影响。“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强化中国与沿线各国的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保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日渐成为全球治理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多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中国虽然也是发展中国家,但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开始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逐步向中高端迈进。中国由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过程为沿线国家发挥比较优势提供了机会,保证了中国与沿线各国合作共赢的产业基础,进而确保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可持续性。

当然,从上述五方面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顶层设计。从一开始的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到经验逐渐丰富后的顶层设计,中国的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再到现在的统筹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统筹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并且推动缓解全球治理中的“四大赤字”的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其次,“一带一路”倡议是以经济合作为核心的跨领域方案。安全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涉及经济,还涉及安全和人文,三者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通过推动资源、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增强了中国国家经济安全,还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障沿线国家政治安全,缓解了全球和平赤字和安全赤字;人文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与不同国家、民族、宗教间的人文交流和相互理解,推动消除彼此的隔阂与误解和增强尊重互信,缓解了全球治理赤字。最后,“一带一路”倡议是融合陆海、区域驱动整体的全方位发展方案。中国改革开放的短板在中西部,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利用不足,而“一带一路”倡议恰好在弥补此发展短板的同时为沿线国家带去发展机会,缓解了全球发展赤字。

四、“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建目标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共建全球治理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不仅有效缓解并且有望克服当下日益严峻的和平、发展、安全、治理等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赤字”问题,构建起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最终实现“五个世界”的共建目标,为最终实现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基础。

(一)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和平的理念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称王称霸、侵略他人的基因。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走的是和平崛起之路,长期和平稳定的环境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同时,中国既抵制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也不恃强凌弱还积极为弱小国家和地区发声,努力为构建和平的世界环境作出贡献,有效缓解了和平赤字。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就蕴含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世界各国社会制度、文化差异均具有很大差异,唯有在相互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合作共赢,共同繁荣发展。正因如此,“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和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在保证政治安全稳定的基础上,与沿线国家一同全心全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二)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当前世界面临严峻的安全挑战,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问题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干涉。而“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在政治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不干涉他国内政,还尊重他国文明,为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打下坚实的政治和文明基础。中国不仅坚定文化自信,对其他文明也持有平等、尊重、包容的态度。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在文化、宗教、制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中国始终坚信文明有差异之分,但绝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才能推动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才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积极倡议下,沿线国家在平等尊重包容的基础上以多样化方式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明显缓解了由文化差异、习俗不同而导致的安全赤字,初步形成了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文明共荣发展态势。

(三)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中,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经济增长奇迹。中国愿意与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机遇,让同时为既希望保持自身独立又想谋求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为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开展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沿线国家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同其他国家市场规模和资源禀赋优势互补,实现经济融合、发展联动、成果共享,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中国积极推动战略对接、规划对接、平台对接、项目对接,形成诸多可视性成果,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发展,实质性缓解了日益严重的发展赤字。据世界银行报告,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预计将帮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四)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中国既不搞闭关锁国、保护主义,也反对“赢者通吃”和“零和博弈”的义利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逆全球化思潮和国家民粹主义盛行,而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为全人类共同发展而展开推动构建开放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关起门来搞的小圈子或“中国俱乐部”,而是由中国积极推动的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开放朋友圈,无论是何种政治体制、地域环境、发展阶段、文化背景的国家或地区都可以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合作共赢、共谋发展。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基于规则、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以规则建立信任机制,缓解国际社会的信任问题。在确立了更加公正的信任机制的基础上,“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为沿线国家带来诸多发展机遇。

(五)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不仅自身始终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并且积极为克服全球生态环境的治理赤字作出贡献。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并在实践中积极落实。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较为完整的绿色信贷指标体系,2016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市场,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已取得丰富经验。中国积极将本国在绿色金融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成果与沿线国家分享,一是帮助沿线国家绿色项目融资;二是帮助沿线国家在中国进行绿色债券融资;三是帮助沿线国家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以绿色金融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此外,中国还积极与沿线各国展开了一系列生态保护领域合作,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携手建立更加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并签署相关文件,建设国际绿色产业平台,倡导沿线国家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期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愿景目标。

五、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因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致力于解决当前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的和平、发展、安全、治理等四大“赤字”,追求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国方案。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充分彰显大国担当,顺应历史潮流,响应发展中国家追求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提出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年间,与世界各国携手将“一带一路”倡议共建成为全球治理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便始终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积极支持和参与,充分说明“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的独奏,而是与沿线各国的合唱。以往的全球治理体系多通过战争方式确立,这样的全球治理体系既不公平也不稳定。相比之下,“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供给世界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遵循合作共赢的共建方式,有助于有效缓解当下全球治理体系中日益严重的“四大赤字”,有望在未来实现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共建目标,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深刻彰显出中国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气魄和胸怀。


《深圳社会科学》编辑部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路1023号市府二办附楼
网址:http://szkx.cbpt.cnki.net
邮箱:szshkx@szass.com
联系电话:0755-88134156/4161/4897

免责声明
本文由【读特】深圳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读特】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核实后删除!联系邮箱:2207482831@qq.com 。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