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晶报记者亲历深圳文化大年|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记者 李跃
01-11 09:10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刚刚过去的2023年,对深圳来说不是一个普通的年份。它不仅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圳的文化发展大年,一件件“宣传文化大事”,留下了城市的文化成长印记,标示了城市的文化重量,打开了更辽阔的城市文化想象空间。

这一年,深圳奏响文化黄钟大吕。两场国家级重磅文化活动在深圳“相映生辉”,第十九届文博会大幕开启,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精彩绽放;这一年,深圳16项国家社科基金获批立项,在京举办“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探索——《深圳这十年》丛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 这一年,深圳在北京启动“深圳故事”城市文明全球交流计划, “立体沉浸式”城市故事空间在北京、新加坡引发60多个国家的使节、外交官和国际组织代表共鸣。

这一年,深圳文艺原创力量勃发。舞剧《咏春》选段登上全国政协2024年新年茶话会文艺演出舞台,一年内在北京、新加坡等国内外34个城市巡演132场,成为新的城市文化名片;当代舞剧《深AI你》受邀参加2023年全国优秀舞剧展演,电视剧《青春之城》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展现了深圳青春之城、梦想之都的鲜明气质。

这一年,深圳通过阅读、音乐、设计等不断丰富城市文化脸谱。第24届深圳读书月期间,深圳与香港方面共同发布“共读双城”共识,登上微博热搜并成为两地热议话题;这一年,“吾城吾歌”——新时代中国城市民谣歌汇推动深圳成为民谣音乐乃至全球原创流行音乐新高地;这一年,深圳成功举办2023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深圳“设计之都”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这样的“文化大事”,呈现文化蓬勃之美、跃升之势,再一次确认了一个日益清晰的事实,即文化越来越成为理解深圳、认识深圳的维度。不止于此,借由文化的通道,我们才能深入城市的肌理与灵魂。

以舞剧《咏春》为例。一部以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和香云纱工艺为载体的舞剧,诞生在中国最年轻的大都市深圳,本身就富有寓意。它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融合创新的致敬。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传承,一直是深圳的一种文化自觉。是的,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是产生过孔子,产生过诗经以及唐诗宋词的国度,是儒家文化深刻影响一个人灵魂成长的国度。这种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将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能见度,让真正的中华文化被世界更多地“看见”。

2023年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作为国内目前最高规格、最高水准、最高层次的文化论坛,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所以选择在深圳举办,一个重要原因是,深圳是科技与人文结合发展的沃土,是中华文化创新创造的前沿地带。

这背后,是深圳正在致力于建构全球叙事能力。2023年深圳“文化大事”的一个交集是,都有助于提升深圳的国际影响力。当今世界,城市的文化、创造力和创新代表了一种新公共资产,塑造公共文化记忆和集体情感,接续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深圳故事,是深圳的“文化大事”的一项使命。

当然,深圳的“文化”不只意味着这样的宏大叙事,也不只具有产业层面的意义——2022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2600亿元,目前,深圳文化产业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产业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对市民来说,它还意味着文化权利的实现,意味着文化对日常生活乃至对内心的浸润。

从“深圳读书月”到“创意十二月”,从“市民文化大讲堂”到“美丽星期天”,从“文博会艺术节”到“一带一路音乐季”……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产品。到博物馆看展览,到图书馆听讲座,到美术馆参加工作坊,到公园听周末音乐会……成了越来越多深圳人的生活方式。一份《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引2023》,为市民提供了全面的文艺活动“地图”。服务指引里收录了深圳各类文化设施及2023年各类文化活动的详细资讯,让市民更加便利地享受城市公共文化服务。

曾有人说,如何一秒认出深圳人?后排系安全带、斑马线礼让行人、拉链式交替通行、公共场所不抽烟、垃圾分类做到位、爱户外爱读书……都是深圳人已经自觉养成的习惯。而这样的习惯养成,与城市大力营造的文化氛围分不开,与那些由阅读、音乐、戏剧、展览、讲座等构成的文化事件对人心的润泽分不开。

此外,多个相关平台数据表明,深圳一直是年轻人求职的首选地,而年轻人对深圳的向往,不仅仅因为这里有更多发展的机会,也因为,深圳已越来越成为一个让人产生归属感的城市,这里有经济发展的“快”,也有文化享受上的“慢”。

深圳是改革之城,天生携带改革开放的基因与胎记;是高科技之城,无数项科技创新为她注入了勃勃活力;是公园之城、生态之城,一年四季花红草绿……但最令人感到温暖妥帖的,恐怕还是这样的定义——她是一座有人文体温的城市,是文化以及文明在市民内心不断沉淀的城市。“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城”,深圳正日益塑造与城市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形象。

今天的深圳,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深圳已进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与众多重大历史节点重合,天然地被历史赋予光芒,被置于无比宏大的发展格局与视野之下。

那么,未来如何打造更多像《咏春》一样的现象级作品,如何构建更优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进一步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与世界著名体育城市,如何借由创意的加持,更好地实现历史文化遗存与现代的对接……这些,都期待深圳进行文化的“先行”与“示范”。当然,从这样的宏大描述里,我们还可以去想象背后的细节,想象那种与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相对应的文化场景,想象那种未来时光里的随处可见的文化烟火气。

文化是最柔软的也是最有力的力量。以文化的名义,以一件件“文化大事”乃至“文化小事”的名义,深圳将一次次向世界证明,这里不仅拥有物质上的丰富,还有着精神上的丰饶。正是文化,成就了深圳之“深”。

更多阅读:

两大盛会双星并耀|晶报记者亲历2023文化大年

《深圳这十年》,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探索│晶报记者亲历2023文化大年

《咏春》等原创爆款出圈出海|晶报记者亲历2023文化大年

“强音”工程:凝聚强大正能量|晶报记者亲历2023文化大年

“深圳故事”向世界讲述奇迹之城│晶报记者亲历2023文化大年

共读双城,深港“心联通”│晶报记者亲历2023文化大年

20年,关爱行动“深爱你”│晶报记者亲历2023文化大年

吾城吾歌,有故事的城市更值得歌唱│晶报记者亲历2023文化大年

未来城市:设计之都“飞向太空”|晶报记者亲历2023文化大年

意识形态安全: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晶报记者亲历2023文化大年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李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