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作图算不算侵权?又该注意什么?
读特融媒体记者 李旖露
01-05 18:42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过去的2023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备受关注,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近日,科技部发布《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规范AI使用,禁用AIGC直接生成申报材料,不得将AIGC列为成果共同完成人。就在上月,《纽约时报》以侵犯版权为由起诉OpenAI和微软,要求两家公司销毁包含侵权材料的模型和训练数据。用户还能用AI工具自由进行内容创作吗?律师认为,是否侵犯素材作者的权利,仍需要比对训练素材与最终输出结果之间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

过去一年,ChatGPT吃了不少官司

其实,过去一年,OpenAI开发的大模型ChatGPT吃了不少官司。

在《纽约时报》之前,2023年9月,包括《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马丁在内的17位作家提起诉讼,指控OpenAI“大规模、系统性地盗窃”,公然侵犯版权。有群体指控ChatGPT在未获得同意的情况下,“收集、存储、跟踪、共享和披露”个人信息。还有律师在辩护词中引用了ChatGPT为他提供的6个案例,结果在法院审理时才发现,这些案例是ChatGPT捏造出来的,根本不存在。

而在国内,2023年下半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做出的一例关于AI生成图片著作权侵权纠纷的一审判决。该案被称为国内“AI绘图著作权第一案”。在本案中,原告利用AI图片生成软件Stable Diffusion,通过输入提示词生成图片并发布,但被告在引用时未告知原告,并删去了图片中的水印。法院经审理后认为,AI生产图片属于作品,应受到著作权法保护;AI使用者(即原告)享有涉案图片的著作权。

纵观来看,这些因为AI工具造成的法律纠纷主要包括侵犯版权、侵犯个人隐私、造谣或传播虚假信息。

律师:是否侵权,要看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

通过AI工具生成的内容著作权属于谁?内容是否收到法律法规的保护?

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高记源律师在接受读特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较多AIGC应用公司,使用的是他人提供的模型接口,生成的内容至少有四个可能的归属:素材作者,即用于训练大模型的素材、语料的原始作者,大模型制造者、开发者,应用公司,操作应用的用户。“后三者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用户协议的约定,而是否会侵犯素材作者的权利,仍需要比对训练素材与最终输出结果之间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

WeShop唯象妙境是国内首款AI商拍工具,团队将“文生图”工具运用在电商产品图片的智能生成,帮助品牌商家解决商品图拍摄成本高、模特贵等痛点。

左边是商家提供的图片,右边是WeShop AI商拍工具生成的图片。图片来自WeShop小红书官方账号

记者了解到,WeShop的AI工具正是基于开源的大模型开发的。据介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品牌商家只需要在WeShop的AI商拍工具界面通过文字描述想要的模特的类型、照片效果,即可获得商品效果图片,成本能节省90%以上。

谈到内容创作的归属和是否会侵权问题,WeShop方面认为,从产品功能角度出发,用户要挑选合适的场景、挑选合适的模特,生成商拍图片,每一次都是自主完成创作的过程。“AI是无法脱离人的创意自主创作的,这一点在图片生成领域尤为明显。”

“AIGC只是更换了创作方式。”高记源告诉记者,界定AIGC是否侵权在现行法律未作相应修改的情况下,仍然应当使用传统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判定标准进行裁量,著作权考虑“接触与实质性相似”判断标准,技术专利考虑全面落入原则。目前主要的难点在于,生成的大模型太过复杂,如果专利保护的是大模型的算法,在举证和侵权比对上会有较大的难题。

“《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都对AI/AIGC的应用做出了限制,除了知识产权侵权的问题,AI/AIGC在生成内容上很容易造成虚假、误导性信息,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进行诈骗。”高记源表示,在现行制度下,为了合规,在生成内容后,还是需要人工复核检验,并且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标识。

他进一步提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著作权法可能会进行修改,比如将训练模型的过程纳入合理使用的范畴,但是要求输出的结果不能构成侵权。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张露锋

(作者:读特融媒体记者 李旖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