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港人选择到深圳发展和定居,将自己的前途寄托于深圳,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深港合作的缩影。如何让这部分港人在深圳生活更便利,如何吸引更多港人来深圳就业、创业,成为深港合作民生领域的重大课题。
多年来,在深工作和生活的港人有何感受?他们对于民生领域未来还有何期许?多位受访者向本报表示,深圳的发展空间比香港更广阔,生活质量相对较高,总体来说越来越便利,期待未来能够更快速地推进港籍居民的「市民待遇」。
专家表示,深港在民生领域已经做了不少文章,由于深港两地的社会制度不同,在民生领域的合作其实还有诸多方面亟待破题。目前,深圳已设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再加上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规划,相信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将越来越接近现实。
两地交流优势互补
皇岗村被称为在深港人的聚集地,遍地的港式茶餐厅与港式小吃,甚至较为拥挤的街道,都让这里打上了「香港烙印」,也无怪乎有人将皇岗村称为「小香港」。港籍青年方新川十年前就来到了这里,开启了他的「小事业」——一家小酒庄。方新川告诉记者,当时刚走出校门的他深感香港就业机会狭小,又不想给人打工,便到深圳寻觅发展机会。
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方新川偶尔也会谈到深圳与香港的对比。他说:「总得来讲,大家都认为深圳与香港各有好处,但就生活质量来说,深圳还是比香港要好。不仅房租便宜,生活消费也没有香港那么贵。港人在深圳基本不会有不适应的问题,港式饮食随处可见,口味不会吃不惯;并且懂白话的人也多,交流问题不大。最重要的一点,深圳人来自全国各地,我们香港人立足深圳就能放眼全国了,在这方面香港是比不上的。再加上香港和深圳的通关口岸越来越多,往来越来越方便,所以近年来我的圈子里到深圳工作的香港青年越来越多。只要办理了居住证,在深圳就可以享受子女教育和基础医疗。」他说:「当然现在是疫情期间,深港两地通关变得很困难,但这是特殊情况,我相信现在大家都觉得在深圳会舒服安心一点。」
港深两地的合作不断深入,港深两地居民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时至今日,深圳青年前往香港工作生活已成常态,而港人在深圳工作乃至定居也不稀奇。
2018年9月1日起,按照《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只要在深圳的香港居民办理了「居住证」,就能在深圳享有子女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法律服务、公积金及社会保险等权益。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阁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根据香港方面的统计,近几年每天往返于港深之间的人员约2万,这说明深港两地间的交流相当活跃。早期深港合作模式主要是「前店后厂」,如今则转变为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这意味?更多的香港人会到深圳来就业、创业,如何让这部分港人在深圳生活更便利、如何吸引更多港人来深圳就业、创业,成为深港合作民生领域的重大课题。所以,目前深港两地的合作,关注点已经更多地从商人、集团、组织转向一个个来深港人的个体。
创业就业更加便利
为了能让香港青年在深圳更加便利地就业、创业,去年7月,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工作方案》,从财税政策支持、创业环境打造、配套设施完善、深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力,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该《方案》提出联动港澳打造高端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建立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为入驻基地的企业和项目团队提供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等服务,持续提升孵化企业的创新能力。
曾在英国留学的香港青年刘展博选择加入朋友在深圳的公司,成为一名来深创业者。他向本报记者表示:「香港青年的视野与平台是独特的,他们可以作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而内地很需要这样的桥梁,这也是香港青年在内地或者在深圳最大的价值之一。」
对于港人在深圳的创业,刘展博说:「我们在深圳办公司还是有不少优惠政策的,比如场租补贴、社保补贴等,深圳政府相关部门对香港青年的行政效率也很高,我深刻体会到了深圳对于我们香港青年的诚意。当然,我们最看重的还是机遇和发展前景,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中心城市,科研力量强大,区位优势也明显,前往珠三角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很容易,回香港也方便,这对于我们创业是非常有帮助的。去年8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说:支持深圳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推进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或者说『同等待遇』,这一点让我们非常期待。」
张玉阁也表示,目前,深圳为了香港青年来深工作创业做了许多值得肯定的工作。比如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在深创办企业可享受社保补贴、场租补贴、初创企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同时,深圳还加强遴选各种港澳青年创业项目,并给予资助。针对在深工作且符合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认定条件的港澳青年,深圳将按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的税负差额给予补贴。这些措施毫无疑问都大大提升了深圳对香港青年的吸引力。
教育政策日趋开放
罗湖作为深圳最早的老城区,与香港交流十分密切。从跨境学童到深港青少年的夏令营交流活动、两地居民的文化社交生活,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到产业经济的协同发展,罗湖与香港早已密不可分。
港籍居民卢嘉欣女士自25岁起就离开香港,随丈夫在内地多个省份经商,十余年前在罗湖百仕达花园五期定居。说起在深圳生活的感受,她首先想到的是生活压力比香港小。以物业费为例,单价与香港天差地别,但从服务上来讲其实也差不太多。在深圳的生活,压力确实没有在香港大,还有这次疫情的防控,深圳给人的安全感还是很强的。
卢女士表示,在她这个年纪的朋友圈中,最关心的是子女在深教育问题。
据了解,大部分在深的香港家庭为孩子规划的升学之路是:将在深圳的学习作为过渡,最终参加香港中学学位分配或者参加香港文凭试。2001年,经深圳市教育局批准,罗湖区委、区政府为落实深圳市政协提案,在罗湖创办了一所港人子弟学校,即深圳市罗湖港人子弟学校。近20年来,深圳罗湖港人子弟学校已经成为深港两地教育交流的一座桥梁。此外,港人在深圳还有深圳市东方香港人子弟学校(东方英文书院港台部)、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等私立学校可以选择。而卢女士认为,目前适合港籍子弟入学的学校仍然较少,不少好友的子女仍是跨境学童,或者与父母两地分居。
2017年,港籍儿童在深圳积分入学政策正式实施,香港学童可以与内地孩子一样就读公立学校。同样是2017年,深圳市对非深圳户口的民办中小学学位补贴也有所提高,小学每人每年补贴最高7000元,而中学则每人每年补贴最高9000元。只要是申领了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的港澳台适龄儿童,亦可享受此政策。张玉阁认为,目前来看,政策上深圳的教育对于深港两地的孩子来说,逐渐趋向开放与平等。
还有好消息称,深圳很快将有一批新的适合港人就读的学校,比如深圳市哈罗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深圳市前海礼德学校与香港共建港人子弟学校等。此外,深圳还将进一步完善在深港澳籍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在深就读初中的港澳籍毕业生可按规定参加中考,与非深户籍初中毕业生同等条件录取。
医疗合作造福两地
除工作与教育,港人最为看重的还有医疗。作为世界人均寿命最高的地区之一,港人对于港式医疗服务有绝对地青睐。2012年7月1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称港大医院)在深圳落成。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长者医疗券内地首个使用点,港大医院服务跨境香港医疗券长者逾2万人次,成为深港跨境医疗的重大突破。
关于医疗服务,卢女士亦有发言权。因她的公婆亦同住深圳,以往如果身体有不适,还需要回香港就诊,而如今在港大医院可以直接使用长者医疗券,非常方便。
除了港大医院,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是深港医疗合作项目的代表。在港执业20年的香港眼科医生林顺潮北上深圳,创办内地首家香港独资眼科专科医院,将港式医疗服务带进深圳市场,成为实践了在深圳开业、在内地扩建、在香港上市流程的成功范例。截至目前,已有7家港资独资医疗机构在深圳执业注册和营业。林顺潮曾表示,「我们不仅是为内地居民提供香港先进的眼科医疗,更想开个好头,鼓励更多香港医生前往内地办医。」
未来焦点转向民生
虽然目前港人在深圳工作生活的便利程度比起以前有了较大进步,但仍有诸多问题待解。张玉阁表示,深港合作的政策关注点正在转向一个个来深港人的个体。但这种转向其实才刚刚迈出一小步,前进的步伐也比较艰难。因为内地的政策和香港不一样,在某些方面即使落实了对港人的同等待遇,也难以满足港人的期望。比如社保、公积金,很多在内地工作的香港居民,他们对买社保其实并不感兴趣,反而希望能够豁免在内地的社保。因为他们自己在香港是不交社保的,港人有强积金同时也比较钟情商业保险,他们普遍认为这两项就可以保证未来的养老问题。
又比如个人所得税,香港的个税非常低,如果港人在深都普遍享受了“双十五”的税率,恐怕也不妥。还有教育和医疗,目前的政策对港人肯定还是有不便。比如,去年中央提出的“惠港16条”提到要继续推进落实香港人在深圳的同等待遇,但这里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进一步明确。
张玉阁表示,如今往来深港的大部分人都是服务业人士,这正说明了深港之间的合作模式不断进阶、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以前来深圳的港人是制造业或者是内地生产线的管理者,现在可能大部分是金融从业者、律师、会计师等。来深港人从事的产业越来越高端,他们对营商环境、对香港体制和内地体制的对接要求更高。这也是倒逼两地政府提升营商环境、生活环境和两地交流的动力,民生政策是吸引人才的风向标。
以往很多香港市民会在假日到深圳吃喝玩乐,现在疫情关系,加上大部份的关口已关闭,而且到深圳和回港都要隔离14日(有人笑言:虽然港深只是一河之隔,但来回就要28日),于是去深圳的人少了很多,现在只能隔岸观赏深圳五光十色的夜景。
编辑 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