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论 | 创新用好“慢直播”讲好中国故事
2023-11-13 11:03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 万晖 张会

【摘要】媒体融合背景下,技术的加持让“慢直播”从电视端走向互联网移动端,成为主流媒体彰显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回顾了慢直播的发展历程,梳理“慢直播”的特征,基于媒体平台对“慢直播”的创新实践,探析“慢直播”的发展前景,以期为主流媒体有效构建受众交流的新场域提供参考。

【关键词】媒体融合 “慢直播” 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是媒体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更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落实到传播领域,“要拥抱新技术,催生新产品,不断提升主流媒体驾驭前沿技术的能力”。[1]“慢直播”报道即为应时而生的产品形态之一。所谓“慢直播”,指的是利用视听技术对实景进行无压缩、超长时间的实时记录,是一种对场景进行原始呈现的直播形态。[2]作为与常规认知的直播形态相冲突的形式,“慢直播”成了“快直播”的抵抗。

一、“慢直播”的发展历程

“慢直播”最早起源于1963年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拍摄的慢电影《沉睡》,长达8个小时的电影中没有任何情节,只记录了一个人睡觉的全过程。2009年,挪威为了纪念卑尔根铁路诞生百年播出纪录片《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电视台完整采用了“慢直播”形态。“慢直播”在中国的应用始于2013年央视网与成都大熊猫繁殖研究基地合作开办的ipanda熊猫频道,全天候直播大熊猫的生活日常。

2020年之前,国内“慢直播”主要用于宣传自然风景;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慢直播”首次被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央视频对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造现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慢直播”,全国网友在线“云监工”,让“慢直播”破圈,从小众群体走向大众视野,因此2020年也成为“慢直播元年”。

随着媒体的深度融合和5G技术的广泛应用,“慢直播”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各媒体平台纷纷推出不同类型的“慢直播”内容,从自然风景、城市地标,到边关哨站,从考古现场,到神奇动物,甚至一度冲出地球,进行宇宙“慢直播”,全方位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当下,“慢直播”已经成为媒体平台争相践行的重要媒介活动之一。

二、“慢直播”的创新实践

媒体融合背景下,技术的加持让“慢直播”从电视端走向互联网移动端,成为主流媒体彰显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原生态呈现,打造舒缓意境。

“慢直播”相较于以往直播而言,无主播也无解说词,以固定镜头对自然环境、日常生活、新闻事件原生态呈现。保罗·莱文森曾指出,一切媒介的进化趋势都是复制真实世界的程度越来越高,其中一些媒介和真实的传播环境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和谐统一。[3]近年,央视网“直播中国”频道下的“实景中国”版块,实时直播中国各大著名景点和景区,景区的高清监控摄像头与央视网相连,构成了一个全国景点监控室,使观众足不出户便能纵览天下美景。《人民日报》新媒体“慢直播” 2020年日环食,央视新闻“慢直播”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过程,央视频“慢直播”趵突泉等国内知名景点进行高考减压……三年疫情,促使更多的媒体平台将“慢直播”应用于新闻、文旅等内容的传播中,并不断进行创新实践。“慢直播”的长时限特征使得受众的注意力不需要长时间放在直播内容上,可以漫不经心地“围观”,满足受众所向往的轻松缓慢、宁静顺遂的心理。

(一)议程设置占据舆论主场

后真相时代,真假信息纷杂、情绪情感泛滥,“慢直播”以天然、简朴、客观的形式引发受众关注、共情和互动,完成对受众的引领和舆论的引导。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大众媒体对某一问题强调得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就越高。“慢直播”的过程和细节,是公众议程设置的来源之一。

以孟晚舟回国事件为例,2021年9月25日,孟晚舟结束了1000多天的软禁,乘机离开加拿大抵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央媒新媒体以及广东省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均对此进行“慢直播”,全国其他地区主流媒体新媒体客户端同步转播、设置议程,公众通过网络端开展讨论、传播、发酵,推动事件成为全国关心的热点话题,并促使公众继续关注事件的最新进展。国家有关部门和主流媒体在事件进程中发声,对事件进行深度解读,收回话语权,牢牢把握舆论传播主场。

(二)技术加持打造高临场感

“慢直播”的兴起和发展是技术创新在媒介变革领域的一个缩影。建立在“5G+AR/ VR+云+4K/8K+AI”高科技基础之上的直播盛典,融合了当下最前沿的数字媒体技术,具有明显的技术融合特征。在长时间的录制过程中要保证视频的清晰流畅,还要有较低要求的移动接入端口让用户享有便利的接入方式,这对移动通信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技术提出更高的融合要求。技术的融入也为政府、媒体、企业扩大传播声量提供了更多可能。“云旅游”“云思乡”“云观展”等形式最大程度地创造了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满足受众沉浸式的参与感。在疫情影响下,动物园、展会、景区等也开始借助“慢直播”出圈。江苏省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抖音“慢直播”栏目“Zoo直播”发起的“云认养”活动,观众支付一定费用,签订认养协议,即可以通过直播等形式,观看自己认养的小动物,既增加了动物园的收入,又增强了用户的黏性。2022年5月开始,B站陆续上线几档深夜陪伴型直播节目,《穿越城市 陪你入梦》把观众视角模拟成驾驶室“行车记录仪”,在武汉、广州、厦门等城市“云兜风”,感受人间灯火。《全宇宙陪你入眠》系列则将视角置身于太空中,俯瞰浩瀚银河,静赏宇宙之大,让观众体验到“身未动,心已远”的快乐。头部平台的这几个主题项目带给受众高临场感、沉浸式陪伴,把“慢直播”带向精品化的内容制作道路。2022年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线下博览与交易”与“云上展示与交流”有机结合,借助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式的数智革新,人们在云开幕、云展厅、云招商、云签约、云大数据——“五朵云”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共同畅想文化新消费。云上展示与交流,通过利用全景拍摄技术,再现文博会线下12万平方米的展会现场,连同云上国际馆,为参观者呈现720°3D沉浸式视觉效果与观展体验。

(三)多平台、多镜头点位打造宣传矩阵

媒体与头部平台之间相互助力,统一包装、协同合作,形成矩阵效应,共同打造爆款产品,在“四全媒体”语境下,将极具地方特色的文旅资源推荐给网友,变“小众”为“大众”,展现党媒新气象,是“慢直播”栏目的重点。2022年,深圳报业集团读特客户端通过“自有平台+三方平台”的方式,先后与深圳市天文台、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联手,同步在抖音、腾讯新闻、微信视频号、快手、新浪微博等平台推送“慢直播”产品。2022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正式通过关于“国际红树林中心”决议草案,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读特“慢直播”团队迅速抓住这一新闻点,对接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镜头对准福田红树林湿地为主的深圳湾区域——东半球国际候鸟重要的栖息地和南北迁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于2023年1月21日除夕,联动推出“慢直播”特别报道《深圳多“野”!万鸟齐飞灯火绚烂,这场“慢直播”奏响迎春交响曲》,用镜头记录下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鸟儿们自由自在觅食和飞翔的景象,带网友云观红树林的诗意,感受深圳山海连城的自然之趣。

三、结语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各种不同形式的直播将越来越变为一种“基础设施”,“慢直播”这一形态也会长期存在。要打造兼具情绪价值、社交价值、品牌价值的“慢直播”精品,媒体平台需要赋予其更具趣味性、差异化的功能或服务。主流媒体如何进一步实现对“慢直播”的创新运用,通过其讲好中国故事,增强舆论引导力,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澎湃.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EB/OL].[2023-03-08].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181322.

[2]郑玄.从“慢直播”看中国视听媒体融合发展的业态创新[J].现代视听,2021(04):27.

[3]喻国明,杨颖兮.参与、沉浸、反馈:盈余时代有效传播三要素——关于游戏范式作为未来传播主流范式的理论探讨 [J]. 中国出版,2018(08):16-22.

作者万晖系深圳报业集团读特客户端协调部总监

作者张会系深圳报业集团读特客户端传播协调部编辑

见习编辑 刘兰若 审读 李诚 审核 刁瑜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