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零听|对话王田苗:怎样成为机器替代不了的人?
读特融媒体记者 谢婧/文 李佳霖 宋春雨 游晓珊 李旻桦/视频
2023-11-01 11:14
收录于专题:深圳零一学院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编者按

深圳报业集团读特客户端联手深圳零一学院打造科学家访谈系列专栏《特邀·零听》,走进不同科研领域的院士和顶尖科学家群体,关注他们带来的科技前沿最新动态,以及在发掘与培养学生创造力上的新探索。


人物小记

本期对话嘉宾是机器人界的“顶流”

在中国机器人界

有“南湘北苗”的说法

“北苗”正是我们本期对话嘉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所名誉所长

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

王田苗教授

王教授是一名“斜杠科学家”

同时还有着投资人、企业家的身份

对这位传闻中北航前三帅的教授

我最想问他的问题是:

怎样成为机器替代不了的人?




怎样成为机器替代不了的人



01

机器能替代的人

与不该替代的人性

记者:您是一个机器人专家,能否给我们用一句话科普——什么是机器人?

王田苗:机器(人)是五花八门的,并不是童话或者我们科幻小说里所看的像人一样才是机器(人)。其实,具有感知、决策和运动的智能机器,都是机器(人)。

记者:每一个技术爆炸的时代都会引发人的一些担忧,人们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替代、挤压掉,您如何看待人类对机器(技术)更新迭代的担忧?

王田苗:第一点,所替代的东西都是单调、繁重、危险的,比如焊接、上下料。举个例子,繁重的、单调的清扫,这部分东西,也容易被机器人所替代;但是有创造性的、人文情怀的、文化艺术的,甚至比较复杂的(工作)替代不了。比如说幼儿师替代不了的,一些特定的护工也替代不了。

第二点,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机器替代人,反过来对人也会创造新的工作。比如说机器人设计、维护、编程,甚至是跟机器人一起去创造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就会产生新的工作量,就类似于,汽车产生了,人们会理解马夫没了,可是你会发现马夫一样又开始学习,又开始形成新的功能。


记者:现在有什么工作是已经可以被机器替代,但是我们会更希望由人类去做?

王田苗:比如说,老人养老的聊天机器人或ChatGPT,你问什么问题它都可以回复,目前来看,有可能会被机器所替代,但是我有时候觉得,社会还是要有温度的,人们还是要唤醒对人性的这种善良、这种友情

举个例子,科教——特别是幼儿的成长,我们拿一个iPad,让孩子对着iPad去学习、去刷游戏,让大人解放。但是,我总觉得好像对孩子新生的成长,对有温度的这种热爱会减弱,而只会激发孩子内在的那种和游戏竞争的虚拟的环境。比如像这种,我会觉得应该要呼唤人,要重新再回到和孩子的陪伴、交流中。

记者:人与人的链接、人际关系这一块是不应该、也没必要被机器替代掉的

王田苗:是这样的,比如说给孩子讲蔚蓝的天空和星空,那个星空上,闪亮的星星有没有人?比如说这种东西,它是带有一些哲学和一种想象的。另外比如说同理心,对于弱者的同情和这个关爱;比如说对艺术,为什么这个美,为什么要颜色这样搭配……这种东西是需要交流才能产生的,而今天只把结果给孩子,然后通过感官来刺激实现教育,我觉得是不合适的。

02

好老师会保护学生的长版

而非紧盯短板

记者:零一学院在挖掘和培养创新型的,我们称为X型人才上有一套零一模式。简单来说,就是X问题、X学生、X导师,您怎么看待跟评价这个模式的?

王田苗:我还是比较认同。X问题,从问题角度来说又可以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一个是未来中国乃至全球的社会性问题,比如说气候、环保、粮食,比如说人的寿命能不能延长、人的思维是怎么产生的……当然这些大问题他需要有哲学的思维和逻辑,同时又要有看待天地的这种胸怀。还有现实性的问题,比如说做一个机器人能够当保姆?怎么能作为我一个助理帮我规划时间呢?而现实的工程问题就需要多学科交叉,需要专注才能解决。

X学生,因为零一已经有五维,在我看来,内驱动、热爱、激情是第一位的,因为这是它的一个原动力。其次,我认为开放、学习和创新的思维。这样的话,他会不仅仅是一个比较固执,按照一个方向走到黑的人,他需要去聆听。再一个呢,意志力(坚毅),很多成功的人就是因为他有意志,只有那种意志,可能才能看到不同的风景。再一个呢,我认为是领导力,怎么辩证的看待问题等等。

X导师,有两个(因素)还是蛮重要的。一个是对一个科学问题的产生、历史和科学发展过程中里面所派生的一个理论、方法,在人类和社会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再一个很重要的叫因材施教,我们不能按一个模式,比如说这个人他就喜欢数学,他体育也不行,他也不会舞蹈,有些人坐不住,但他有火花,他能够找到灵感,这也说明一个好导师可能还需要因材施教,这样的话才能把不同的人,看待在未来不同的场景,才能发挥出他们真正的光芒、对社会的贡献。

记者: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导师,他应该能够并且帮助学生挖掘到他的长板,而不是紧盯他的短板,保护他的长板越来越坚固、越长越长

王田苗:对的,你说的特别准确,比我们准确。

03

年轻,不要失去做梦的机会

记者:如果说给年轻人一条建议,只能一条,您会怎么建议?

王田苗:趁年轻,不要失去做梦的机会,去按照自己的梦想去追求。无论怎么样,我觉得在他们的生命中会留下和别人不一样的不可替代的记忆,其实这是财富。



您好科学家,我想问的是……


得知王田苗教授要来到零一学院,对机器人、中国科技发展以及王教授本人充满兴趣的零一学子们提前录制了一些解放好奇心的问题,在此我们随机选取了一些问题,让同学们与王教授来一场关于科技与想象力的隔空对话。



顾京瑞:如果时间倒回到18岁的时候,还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比如说成为作家、音乐家,也有成为科研工作者,您还会选择科研这条道路吗?


王田苗:在我们那个年代,我们的命运或者我们的成长选择的唯一道路就是高考,就是拼命的学习,把自己能够锻炼成长为科学家。因为那个时代,教育、医疗、住房都是匮乏的。所以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拉回到一个现在的我,如果教育、医疗、住房都解决的时候,我有可能会从事自己喜欢的艺术。







记者手记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势所趋的智能时代,谈了很多对科技的想象和期待,同时也谈了很多对科技的担忧与疑惑。元宇宙、ChatGPT……每一个类似的名词的出现,都让我们感觉这个时代会被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我们人与人的链接也会随之彻底改变,甚至被颠覆。

机器越智能,人性越珍贵。我想这是王教授带给我最大的启发,他让我坚信机器(人)研发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解放人性、保护人性,而非损耗人性。


(活动方供图)

编辑  薛锦瑜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徐雅乔 三审 詹婉容



(作者:读特融媒体记者 谢婧/文 李佳霖 宋春雨 游晓珊 李旻桦/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