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92岁高龄的工艺美术大师常沙娜时隔四年再次回到青少年时期生活成长的敦煌。三天的行程,除了为学生颁发常沙娜设计奖、为最新的作品采风创作,她还来到莫高窟,走进当年临摹的洞窟,见到樊锦诗、赵声良、苏伯民等几位曾任和现任敦煌研究院的院长,说得最多的话题是关于敦煌文物保护和发展,来到父亲常书鸿的墓碑前,常沙娜说,爸爸,我回家了!
2023年10月17日清晨,初秋的敦煌已经寒意料峭,92岁的工艺美术大师、教育家常沙娜时隔四年再次来到敦煌。父亲常书鸿是敦煌研究院前身敦煌艺术研究所创建人,自1943年常书鸿携全家来到这片茫茫戈壁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在莫高窟工作的50年中,常书鸿组织修复敦煌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学术论著,并主持举办大型展览,使远在西北大漠的敦煌石窟逐渐为世人所知。1994年去世时,常书鸿要求将自己安葬在莫高窟的对面,遥望着这片他守护了半生的土地。
工艺美术大师教育家常沙娜:这是我原来的故居啊,这棵树长得这么宽,我记得原来有棵小树。常书鸿的办公室,我爸爸的办公室。有半个世纪的时间了,你看你在这里,我在这里来看你。爸爸,我看看你的窗户。人生就是这样。
这个位于莫高窟脚下的小院子曾经是常书鸿生活、办公的地方。常书鸿年轻时留法十年,是首位进入巴黎美术家协会的中国艺术家。但他最终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带着妻女辗转回到祖国。1943年深秋,12岁的常沙娜跟随父亲来到了敦煌。
常沙娜:没有菜、没有肉,整天就是一碗醋、一碗盐,后来我爸爸说这样不行,他就带头去种菜、去种树,完了他又扩大了他的工作。他(常书鸿)要考虑的东西很多,行政工作以外,他的专业以外,还有我的弟弟常嘉陵,完了我还得帮助他弄一下,我都协助他的,也不用他来说,我都懂得怎么样。
常沙娜的少女时代是在敦煌洞窟内临摹壁画中度过的。每天早上九层楼的钟声一响,她就跟着大人们一起登着“蜈蚣梯”,爬进洞窟临摹壁画。这些经历为常沙娜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功底,也让她与敦煌艺术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常沙娜:我一辈子是没有学历的学业,完全按照壁画里头的东西弄出来的,越弄越熟悉,越弄越觉得有意思,完了我父亲鼓励我说,沙娜,你这画得挺好的,继续画吧,这样子。他也不限制我,只能画这个,不能画那个,没有。
常沙娜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她的一生致力于将敦煌元素融入工艺美术设计,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首都机场、香港回归祖国紫荆花雕塑,一批不同年代、带有敦煌元素的国家形象和城市地标性建筑装饰载入中国美术史册。其中,常沙娜受敦煌藻井图案的启示而设计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天顶华灯,成为敦煌艺术运用于现代设计的典范之作。1983年常沙娜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在任15年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工艺美术人才。
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研究馆员 娄婕:她的父亲(常书鸿先生)一直很想,能够成立敦煌艺术的学院,能够为更多的年轻人提供这个学习敦煌艺术的机会,但是没有实现,所以我觉得无形中,她应该是接续了父亲的愿望,实现了她父亲要培养人才的理想,所以这点我觉得他们两个人是在不同的时间段,无缝对接的情况下,他们都实现了敦煌艺术从传统向着未来进发的这样一个传承的工作。
在常书鸿、段文杰等第一代奉献敦煌的莫高窟人的感召下,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考古工作者陆续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樊锦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60年里,樊锦诗走遍了莫高窟每一个洞窟,看遍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她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成了终身事业。
这次回敦煌,常沙娜专程到敦煌研究院看望老朋友、敦煌研究院的名誉院长樊锦诗,两位“敦煌的女儿”如今已是白发苍苍,但对敦煌的热爱却一分未减。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 龚佳佳:保护和参观这确实是一个永久的矛盾,一方面我们想尽可能能够保护我们的洞窟,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想能让更多的人能够来了解我们敦煌这么一个伟大的文化遗产,所以现在只能在这两件事情里面找一个平衡。
为了鼓励更多的年轻学子投身敦煌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创新传播工作中来,2021年常沙娜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设计奖,首届“常沙娜设计奖”要求以敦煌纹样为设计灵感进行创作,最终从近千个作品中评出8个优秀作品分别获得金质奖、明珠奖、创意奖以及佳作奖。
常沙娜:今天是首届常沙娜艺术奖的颁奖仪式,我很愿意分享我的经验,让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一定要把中国好的传统文脉坚持守正创新,弘扬发展,我谢谢大家了。
常沙娜敦煌图案研究设计工作室创始人 黄炫梓:我们愿意把这个平台开放给更多的年轻人,只要你对敦煌有兴趣,我们随时欢迎你加入我们的阵列。
首届“常沙娜设计奖”金质奖获得者 陶柯辛:获奖之后非常开心,因为他们前人的铺路,才造就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让我觉得我们设计师也是应该接过前人的接力棒,然后更好地发展和更好地守护敦煌的文化。
常沙娜先生写了一封信放在常书鸿故居,在信中,她诉说着对父亲的思念:“时光流逝很快,沙娜也到了耄耋之年了。我终生以您的教导,走着我一生与敦煌的传统文化艺术脉络跋涉不止的事业。”
编辑 张克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