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必将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
薛晓峰
2023-10-24 11:38

提要

广东人的文化自觉日益增强、文化自信日益坚定、文化自强日新月异。作为改革开放与意识形态斗争的两个前沿阵地,作为东西方地域交会处、文化交融处、意识形态交锋处的战略要冲,广东已经并正在探索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广东路径。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全球范围内城市最密集、形态最丰富区域,正着力打造堪称全球最为经典的现代文明城市群。


去年12月,省委发出“深化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让文明之花开遍广东大地”的号召并作出部署。我们相信,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广东必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图为日前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的“2023城市文明发展论坛”上,嘉宾们就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积极建言献策。

6月2日,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时代进程中,注定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此后召开的全国思想宣传文化工作会议,又首次提出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在广东省委坚强领导下,广东必将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我从时政、学理、实践三个维度谈谈个人体会和一些想法。

一、为什么作出广东必将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的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广东也迅速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要求广东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之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既是重要内容,更是重要动力。一方面,作为精神文明范畴的现代文化,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和魂。如果做不到两个文明协同推进的现代化,就不是中国式现代化,就不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与此同时,作为文化与文明建设直接的物化成果,文化产业本身也是支撑物质文明的重要支柱。广东经济总量已连续34年保持全国第一,300多万家文化企业支撑的文化产业,其增加值也连续18年位居全国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东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推进新时代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高质量发展中,要承担起“引领”“带动”“支撑”“窗口”“示范”的使命任务。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走在全国前列”,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是“四个全面”的走在前列,是“五位一体”的走在前列,是在过去40多年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试验区、先行地的基础上,在继续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全程走在全国前列。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的“1310”具体部署,列在第一位的就是要锚定“走在前列”的总目标,自觉以“走在前列”总目标统领广东各项工作。广东要奋力实现的“十大新突破”中,重要一条是“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上取得新突破”。

如此清晰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省委如此清晰的部署都表明,广东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必将勇毅肩负起走在全国前列的时代使命。

二、广东要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就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自强

由文化自觉到自信再到自强,是关乎对于现代文明认识与实践中相互作用层层递进的三个阶段。

首先谈文化自觉。这是一个我从哪里来、我现在在哪儿、我要到哪里去的基本问题。

应该怎样实事求是从全国视野出发认识广东文化呢?让我们从古代与近现代、当代两个时空坐标,从传统与现代两个维度上分别进行考量。

翻开中华民族煌煌文明史,直到进入近代中国之前,广东先民虽然也创造了历史较为悠久的百越文化、虽然广东也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地,虽然有赵佗所创建的南越王国,虽然有为佛教中国化、民间化作出杰出贡献的六祖慧能,虽然有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华侨文化,虽然有苏东坡、柳宗元、韩愈以及近300位被历朝历代朝廷流放贬黜的文人官员留下的许多文化印记……但究其源大多出自中原文化与异域文化。而其自身文化虽然包容与融合特色鲜明,但无论是与仰韶文化遗址、良渚古城遗址、三星堆文化遗址所体现的文明相比,还是与辽阔无比的“华夏农耕文明”“古代智力智慧”“礼乐射御书数”中提炼出来的中华文化精髓相比,广东确实很难找到自身独创的、在全国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遗产,比起陕西、山西、河南动辄5000多年的文明成果,从年轮与内涵和在中华传统文明的影响上看,岭南文化在许多方面确实难以比肩。所以从传统文化的视角看广东,历史上的广东人确实难于像其他许多地方一样,形成与生俱来的充分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缺乏文化自强的足够历史底蕴。

然而,在我们撇开以先数年轮再看文明长短的思维定势,撇开以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多寡来论文化高低的观念,从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华现代文明这一时代命题出发,在近代与现代、当代的时空维度下来观照广东文化,在传承发展、守正创新的时代使命中来看广东文化,她就显得大放异彩、独树一帜、光耀神州,我们的文化自觉就会油然而生,文化自信就会瞬间“爆棚”、文化自强的理想信念就会鼓舞我们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直到闯出一条中国现代文明建设广东路径。

进入近代,通江达海、东西交会的岭南大地,迅速跻身于反帝反封建历史舞台中央。在那样一个救国图存的历史时刻,岭南文化屡开风气之先。从鸦片战争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从席卷全国的大革命运动到我们党领导的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北伐战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在广东轮番上演;孙中山、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郑观应、澎湃、杨殷、叶剑英、叶挺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人物迅速从广东走向全国、走向海外。岭南文化在加速与中原文化融会贯通同时,作为最早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以及数以千万计的海外广东华侨,他们以采九州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的胆识与气魄,以天下为公、振兴中华的博大胸怀,积极引进、消化、吸收了南洋文化、西洋文化、北美文化的优秀成分,有力推动岭南文化在持续的文明互鉴中实现了外省文化、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与集大成。岭南文化的独树一帜引致了南风北渐,特别是蕴含其中的开放包容、革故鼎新的时代文化精神,源源不断为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成为影响深广的近现代广东人精神内涵。

面对这个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广东人精神,近些年来广东省不断组织力量加以提炼,其中核心关键词的“最大公约数”大致是:敢为人先、开放包容、革故鼎新、务实诚信、厚德载物,等等。这些极为珍贵、无与伦比的广东文化精神,在广东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充实、升华,并进而引领广东人进一步率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45年来,正是依靠这种精气神,广东实现了小平同志寄予的“广东超四小龙是两个文明都要超过他们”的崇高使命。广东以“杀出一条血路”的胆识创造了第一经济大省、第一开放大省、第一市场大省的历史奇迹。“孔雀东南飞、至此不徘徊”的虹吸效应,又使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重要智力资源大省,同时也成为全国现代文明发展最为优异的省份,党的理论创新一些重要成果都在广东最早提出进而影响全国。至此,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岭南文化已经成为可与京派文化、海派文化、中原文化等相提并论的重要一极。广东人的文化自觉日益增强、文化自信日益坚定、文化自强日新月异。作为改革开放与意识形态斗争的两个前沿阵地,作为东西方地域交会处、文化交融处、意识形态交锋处的战略要冲,广东已经并正在探索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广东路径。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全球范围内城市最密集、形态最丰富区域,正着力打造堪称全球最为经典的现代文明城市群。

关于文化、文明的概念众说纷纭。我们且从狭义的文化概念所包含的文化研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三个维度,来看广东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广东省委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紧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建设文化强省六大工程,全方位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传承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强化文化魂魄、厚植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同时努力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早期岭南古文化探源工程,打造众多展现时代气质与风骨的文艺精品,不断丰富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加强对外传播与文化交流,携手港澳共建一流人文湾区。广东充分发挥科技发达、数字化领先、制造业超强的优势,通过发展“文化+”以及“+文化”多产业融入人文元素,全省文化产业九大行业150个门类迅速走在全国前列,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终端消费等七大门类增加值占比超过全国10%。

三、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华现代文明中共建共享的主体作用

现代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与着力点,应该是以人的全面发展来促进人的现代化——这是我们在具体实践中一定要把握的现代化文明建设的人民性原则。

首先,这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能否提供既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方面。其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现代文明的真正主体与根本动力。我们党的宗旨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现代文明建设中,同样要把共建共享的理念贯穿文明创建、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其三,从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角度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人、以文强人,无疑是以人为本治理思想的崇高境界。社会的现代化与公民的现代化,无疑是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大的软实力。

以我从2010年到2016年在中山工作6年半期间,围绕从文化大市到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进行的一些探索为例,中山确实够得上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的研究范例。

中山以中国伟大民族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得名,是珠三角核心城市。2010年我到任后,随着调研与工作的深入,参照我之前在广州及广州开发区与萝岗区的工作经历,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城市最终以文化论输赢。一个有追求、有品位、有抱负的城市,固然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归根到底还要靠丰厚的文化积淀与持久的精神浸润,这样才能使市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搞现代化建设也有“功夫在诗外”的一面,决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影响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内生动力与核心竞争力,需要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中独有的精气神来凝聚。要以全社会认同的主流价值观构筑一个能激励人、鼓舞人、温暖人的精神家园,营造一个能感动人、慰藉人、庇佑人的心灵港湾。

2011年9月,中山市委出台贯穿整个“十三五”五年的“关于开展全民修身行动的意见”。全民修身行动以“全民”为主体、以“修身”为要义、以“行动”为着力点,以党委政府倡导、全社会参与为主要动力,以开展公民意识培养行动、城市精神光大行动、优良品德倡导行动、公共文明实践行动、传统文化弘扬行动、领导干部尚德行动、和美环境营造行动等十大行动及30项具体措施为载体。五年如一日的持续努力,全民修身行动转化为人人身体力行,个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自觉行动和切实利益。

比如我们在开展“全民绿化行动”中,提出“树木即树人、绿化即修身”,首次赋予绿化以人文内涵。我们向全社会推出“认种、认养、认捐”三认方案,机关、团体、企业与个人家庭“三认”树木树林达到一定数量与金额,均享有对一定范围与数量林木的冠名权。5年间“树木树人年复一年”,全市累计投入绿化资金50.2亿元,其中社会投入30.2亿,全市参与义务植树1300万人次,相当于人均参与4次,全市新增苗木5000万株,相当于人均种植15株。

为期五年的全民修身行动,一招实、处处顺。以党政、群团、市民、社会资本与海内外乡贤“五位一体”工作格局,极大促进了全市“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文明城市考评结果由名列全国35位变成名列前茅,以孙中山文化为龙头的八大文化工程建设捷报频传,中宣部及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全民修身”试点现场会在中山召开,中山市被国务院授予“历史文化名城”,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城市”,被中央综治委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中山成为珠三角城市中首批国家森林城市。中山的实践证明,文化、文化,“文”是前提、“化”是关键,“文”是一个面、可“化”千千面。怎么做到“化”,核心是把文化与市民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方式紧密相连,在润物无声绵绵用力中提升大家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素养。

深圳许多方面已在领跑全国,在新建城市文明相关硬件设施方面更是走在全国前列。深圳已打造出若干个千亿级文化产业新业态集群,文化智慧产业群已雄居全国之首。深圳市委正带领全市人民不断探讨与培育展示城市独特个性、与深圳建设成就相辉映、相促进的城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

去年12月,省委发出“深化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让文明之花开遍广东大地”的号召并作出部署。我们相信,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广东必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系十二届广东省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高原 三审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