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中秋舞“鱼灯”,定格深圳非遗之美
读特融媒实验室
2023-09-29 20:36

在深圳盐田沙头角

有一群鱼“活”了300多年

每逢传统节日

它们轻盈灵活地“游”进大街小巷

仿佛在海面上跳跃

这是沙头角沙栏吓村村民

表演的鱼灯舞诉说的故事




值此中秋,鱼灯舞动

来自摩洛哥的留学生Yasmine

沙头角鱼灯舞国家级传承人吴观球先生

沙头角鱼灯制作传承人吴天养先生

在深圳“穿越”三百年时空

见证历史深处的灯火璀璨


通过定格动画视频

一起感受夜色下“人鱼共舞”的韵味吧





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

是沙栏吓村吴氏客家人的祖先

根据元宵“张灯作乐”的传统习俗

结合海滨渔业生产的体验

所创造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民间舞蹈



沙头角鱼灯舞国家级传承人吴观球

告诉读特融媒体记者

沙头角鱼灯舞一般在晚上演出

练习时也必须下足功夫

舞者需保持低马步

俯身曲背运行穿插

将身体藏于鱼灯背后

突出鱼灯的形象和鱼灯的舞姿

使人如历朦朦胧胧的“海底”

观赏各种鱼类欢乐戏水


吴观球(右)正在指导鱼灯舞表演。


活灵活现的沙头角鱼灯舞

也离不开鱼灯的巧妙制作

沙头角鱼灯制作传承人吴天养表示

过去的鱼灯用纸糊成容易损坏

经过多年来不断改良

如今的鱼灯用布做成

点亮鱼灯内部的蜡烛也换成LED灯

鱼灯三段式的灵活结构

更能让鱼灯在舞动中

呈现出快速敏捷、生动逼真的效果


吴天养展示自己手工编织的鱼灯。


深圳沙头角鱼灯舞

于2006年和2008年分别入选

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还曾远赴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国际交流活动

是深圳一张极具特色的非遗名片


摩洛哥留学生Yasmine(右二)正在学习鱼灯舞的舞步。


2016年,沙头角鱼灯舞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

上千件陈列藏品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参观

多年来,沙头角鱼灯舞更走进校园、社区

让越来越多人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深圳人坚持不懈的传承与保护

延续着沙头角鱼灯舞的情怀

这个来自大海的故事

将继续“活起来”“走出去”

书写文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出品人|丁时照

总策划|王跃军

总监制|叶晓滨

监制|钱飞鸣 刘琨亚

执行统筹|刘思敏

产品监制|徐雅乔

栏目主编|王晓林

执行策划|陈苑婷

编导|孙钰胜

定格动画制作拍摄|王晓林 黎昭欣 王茜垚

动画合成|王晓林

视频拍摄|孙钰胜 李剑文

视频剪辑|孙钰胜

视觉设计|徐瑜鸿

配音|陈致远

记者|黄子芸 赵新明
场务夏吉贵

特邀嘉宾|沙头角鱼灯舞国家级传承人 吴观球 、沙头角鱼灯制作传承人 吴天养、沙头角鱼灯舞队队员 吴国维、沙头角鱼灯舞队队员 吴锦松、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生 Yasmine Edderssi

特邀出镜|张浚译 黄梓璨

特别鸣谢|深圳市盐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沙头角鱼灯舞民俗博物馆、深圳大学
编辑|陈苑婷
审读|吴剑林
二审|徐雅乔
三审|田语壮

(作者:读特融媒实验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