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角地”变身成公园 南山再添海绵城市“新名片”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志明 通讯员 冯梦姣 李洲
2023-09-13 10:35

塘朗山脚、大沙河畔,一片绿意盎然的生机景象展现在眼前。丛林掩映的深云立交桥下,隐藏着历时近两年精心打造的安畅园公园。近日,安畅园公园已经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南山区“山海连城”计划的重要一环。

过去,从塘朗山顶俯瞰,这里曾是一片黄色的“城市伤疤”。如今,这里已经转变为一个集休闲活动、交通指示科普以及雨水综合管理于一体的区域“三角绿心”。

安畅园以“阡陌交通,安全畅行,寻味南山,花开园成”为主题,成为南山区首个、深圳市最大的交通安全类主题公园。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该项目积极融入了雨水综合管理理念,以控制径流、削减污染为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设施布局,实现了公园景观、交通科普与海绵城市的有机结合,为类似城市“边角地”的利用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示范案例。

设计引领、靠前服务。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基于城市水文循环,重塑城市、人、水和谐关系的新型城市发展方式。安畅园项目用地原场地植物杂乱、裸土面积大、建筑用房老旧、景观效果差。自立项之初,建设单位南山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即秉持“生态优先、源头减排”的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场地内拟建道路和绿地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在设计过程中,积极与区海绵办沟通,力求打造景观效果佳、雨水调蓄功能强的示范性公园。

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南山区海绵办与南山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通过图纸审查、现场巡查、座谈等方式密切配合,持续畅通沟通渠道,加大相互支持,从现场实际问题出发,平衡各方诉求,共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项目设计中落地。

项目因地制宜地布置了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草沟和旱溪等丰富多样的海绵设施,克服了竖向衔接、建设时序、植物选型等难点,创新了公园浅层排水体系做法。

经评估,本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近 76%,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超过 87%,满足海绵城市各项指标要求。

精细管理、现场指导。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严丝合缝的精细活,需要从竖向、坡向、铺装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和严格实施,公园建设部门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让这份付出收获更好的成效,区海绵办也针对安畅园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组织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加强对项目的资料审查、现场巡查与专业技术指导。重点聚焦场地内竖向和坡向设置,对于出现的相关问题,采取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的措施,确保各项海绵设施的建设能按方案落地,并能发挥相应的功能,精细化地推进了安畅园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据现场施工人员反馈,项目实施后,场地的雨水径流能有组织地汇入周边的雨水花园和旱溪进行调蓄、渗透和溢流。这有效缓解了原场地排水不畅的问题,显著提升了城市发展品质,切实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总结经验、加强宣传。截至2023年9月,南山区已完成各类新改扩建海绵城市项目440余项,并打造了深圳人才公园、大沙河生态长廊景观、万科云城和深湾街心公园等一批全市海绵城市典范项目。在全市的海绵考核中,南山区取得了“六连优”的优秀成绩。

随着安畅园项目的建成开放,海绵城市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南山区在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和指导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区海绵办将协同各成员单位,总结各类项目建设经验,锚定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管控机制、加强全过程指导,并加大宣传力度。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南山范例,宣传海绵城市的理念和实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共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姚静霞 二审 汪新林 三审 张露锋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志明 通讯员 冯梦姣 李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