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 持续向好 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 ——2023年全市高质量发展工作述评之六
沈仲平
2023-07-30 21:00
收录于专题:飞阅深圳 | 专题

盛夏时节,万物荣华,鹏城处处皆盛景。

今年以来,深圳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省委“1310”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赓续并弘扬特区精神,谋早、谋细、抓紧、抓实各项工作,跑起来、抢时间、争一流,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上半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5%,经济持续恢复、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支柱产业接续发力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守实体经济,立足于稳定增长打好基础优化结构,我市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接续打造更多支柱产业,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先进制造业优势不断巩固。作为全国“工业第一城”,深圳坚持工业立市、富市、强市,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是我市工业第一支柱产业,产值多年居国内城市首位,约占全国六分之一。近日,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发起成立的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正式落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为第二个注册地设立在深圳的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正加快建设;电子元器件交易平台成交规模快速提升,不断厚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

借助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我市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实施大规模“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6月28日,腾讯云工业互联网总部基地在宝安正式启用,大湾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宝安区智能网联技术创新联合实验室同日成立,推动深圳及大湾区企业数字化转型。

深圳湾·世界通用人工智能大会现场。深圳特区报记者 莫荣宝 通讯员 谢寒/图

新动能新支柱加速培育。人工智能产业方兴未艾。7月4日,深圳湾·世界通用人工智能大会在南山科兴科学园成功举办,500多位全球人工智能顶尖企业家、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共话产业高质量发展。7月7日,华为云盘古大模型3.0发布,盘古气象大模型相比传统数值预测方法速度提升10000倍,能够提供秒级的全球气象预报。同日,商汤科技“商汤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体系全面升级,带来诸多引领行业的全新突破。在“一条例、一方案、一清单、一基金群”政策体系加持下,深圳人工智能企业超1920家、产业规模超2488亿元,正在朝着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加速迈进。

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爆发期。比亚迪今年1-6月新车销售125.56万辆、同比增长94.25%,出口同比增长10.6倍,成为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深圳持续致力于营造最好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生态,目前,全市集聚了2.4万家新能源和数字能源企业,在新能源整车、核心三电、电池材料以及充电桩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6万辆,新车电动化渗透率超60%,在全球城市中名列前茅。6月18日,坪山区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签约合作,全力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6月29日,我市推出首个全液冷超充示范站,启动“超充之城”建设,将在3年内建设300个新能源汽车超充站,实现超充站和加油站达到1:1的比例。

比亚迪新能源车。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图

新型储能产业蓄势发力。6月29日,在首届深圳国际数字能源展上,我市成立电化学储能产业联盟,组建新型储能“超级智囊团”,瞄准万亿级大市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储能产业中心。当前,深圳全面布局电池材料、电芯模组、控制系统、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已拥有完备的储能产业链,光伏、锂离子储能等技术处于全球前列,四大锂电材料全球市占率超过20%。

2023国际数字能源展现场。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摄

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迈向高端。前不久,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制成功并实现量产,已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应用,完全达到医院提出的图像质量要求,不逊于国际先进核磁共振仪器,而且成本更低。6月26日,华大集团全球总部——华大时空中心在盐田区正式落成,建筑总面积超30万平方米,将打造多学科交叉聚集地,共同探索生命科学无尽前沿。近三年来,国内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40%落户深圳。

华大集团全球总部在盐田落成。受访方供图

现代服务业能级持续提升。近日,司法部正式批准在前海设立英国夏礼文律师事务所驻深圳代表处。该所在航运、航空领域是全球顶尖的律所,也是第三家在前海设立的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代表机构。我市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会计、法律、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引进培育,推动行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上半年,全市共举办展会79场,展览面积437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6.9倍、6.5倍,全球客商云集深圳,寻商机、谈合作,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注入活水。截至6月末,全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6%,其中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6.4%、46.3%。作为首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我市已受理商户超210万家、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超3594万个,并于6月26日试点预付式经营领域应用数字人民币。7月19日,在第十七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上,我市发布“20+8”第二批产业基金设立计划,围绕7个产业集群以市场化方式配置5只专项基金,赋能产业发展。

7月19日,第十七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在深圳市南山区拉开帷幕。主办方供图

创新之城竞逐高地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相结合,是深圳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我市坚持把抓创新作为根本之策,强化创新第一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创新之城,让创新成为深圳的城市符号。

企业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大展身手。深圳科技创新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企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六个90%”,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我市持续加强对企业创新支持,强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努力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近日工信部公布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深圳共有310家企业上榜,新增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一。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中,深圳共有33家企业上榜,在全球独角兽企业总部城市中排名第六,在全国排名第三。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各类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高效应用。6月1日,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兔展智能AIGC联合实验室、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知存科技存算一体联合实验室双双揭牌成立,在两个领域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6月14日上午,广东省首个“新基石科学实验室”在南方科技大学揭牌,致力于培育更多原创性突破性研究成果。6月30日,首届前海颠覆性技术创新论坛举行,9位院士联合28家高校、机构发起成立国内首个颠覆性技术创新联盟。建得好更要用得好。我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产学研协同、上下游联合攻关,为创新之城注入强劲动力。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钢 摄

全球人才加速集聚、活力迸发。6月24日,《深圳市推进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出台25条创新举措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快速发展。7月21日,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工作局举行《深爱你 圳等你》新书发布暨招才引智活动。这本书既是一幅“城市肖像画”“城市导览图”,更是深圳对各类人才的深情表白与真情邀约。当前,我市正深入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在全国率先开展人才计划优化整合,面向所有法定组织和自然人开放人才和创新政策,面向全国各地大学大院大所、大企大师大家健全跨地域人才使用机制,面向全世界拓展人才引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近日,智联招聘发布《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深圳位居全国第三。今年1-6月,我市人才引进入户总量超7.6万人,同比大幅增长66%,折射出对海内外人才的强大磁场。

立足本地服务全球 以能级提升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市民平均年龄32.5岁,实际人口超过2000万人,中国“最互联网城市”,最受外地游客欢迎的热门城市之一……一张张闪亮名片叠加造就了深圳持续火爆的消费市场。我市坚持面向全国全球市场抓好消费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引进面向全国的企业和业务以及联通世界的平台和商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勾勒出人间烟火的国际范。

特色创意亮点纷呈。提升消费能级,拓展消费渠道,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消费载体,扩大消费品类,不断激发消费新活力。首店经济领衔消费盛宴,7月8日,老佛爷百货在深业上城启幕,除本身是华南区首店之外,商场还为消费者带来了多个时尚品牌首店,独具风格的日出剧场、法式喷泉、街景和典型的巴黎特色屋顶,让市民游客在深圳就能体验浓厚法式风情。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推出促消费行动,购车补贴、餐饮文旅消费券等密集出炉,草莓音乐节、全域旅游狂欢月等消费节庆一个接一个,有力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促进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

7月8日,深圳老佛爷百货在深业上城开幕,这是华南地区首家门店。受访方供图

线上线下购销两旺。线上,大力引进培育电商平台,大力发展面向全国的业务。前不久商务部发布2022年度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考核评估结果,我市在105个参评综合试验区中脱颖而出,获评第一档。上半年,全市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2.5%。线下,一个个世界级商业项目加速落子。6月29日,大湾区最大的独栋山姆店——前海山姆开门迎客、人气火爆,众多从未在其他山姆店出现过的新品集体亮相,以高品质、差异化为消费者带来寻宝式的购物体验。据不完全统计,我市5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超过100个,年营收超30亿元的购物中心达8个。戴德梁行7月初发布的数据显示,深圳购物中心客流同比大幅增长,今年前4月市域级、区域级购物中心日均客流较去年同期分别大幅增长68.0%、46.8%。

7月18日,市民在南山区前海山姆旗舰店选购商品。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图

市内市外近悦远来。在服务好本地居民的同时,全力服务好市外游客朋友。近期,港人北上深圳消费热潮迭起,社交媒体上“香港人周末攻占深圳计划”等攻略不断,从深圳带网红卤味、奶茶、糕点等热门美食回香港成为新潮流。据了解,鲍师傅、太二酸菜鱼等深圳门店近期港客平均占比接近四成,其中周末约五成。除了餐饮、水疗养生等传统项目外,港人北上消费业态更趋多元,覆盖健身美容、修车保养、电子数码消费等多种业态,高端消费领域不断扩大。今年6月,北上港人总数超408万人次,6月30日当日入境深圳的港人突破20万人次。深港山水相连,随着两地经贸往来愈加密切,跨城消费持续升温,香港人对来深游玩消费情有独钟,深圳人也热衷于到香港逛展遛弯,浓浓烟火气已融入两座城市的日常当中。

大抓项目抓大项目 更好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性作用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B塔项目桩基工程开工,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塔标杆;深圳市轨道五期顺利开工建设,11条线路总长185.6公里、总投资1952亿元,规划线路数量及里程均为深圳历史之最;地铁8号线二期工程完成列车热滑试验,市民有望年底乘地铁去小梅沙看海……一栋栋崭新高楼拔地而起,刷新城市风貌;一个个重大项目加速布局,绘就未来图景。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我市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立足于强化发展动能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努力争取每一时间段都有一批项目在谈、一批项目签约、一批项目在建、一批项目完工投产。

政府投资有力度有温度。市委、市政府加密工作部署,市发改委会同各区各部门各单位用好市重点投资项目“1个总指挥部+10个专项指挥部+20个重点片区”机制,加快推进项目建设。6月30日,深圳市2023年第三批新开工项目集中启动活动举行,294个新开工项目总投资约3144.3亿元,总投资额前三名分别为宝安区、光明区、福田区,包括海洋大学(一期)、市人民医院宝安医院、深汕枢纽、东门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工程等,市民群众家门口将又有一批学校、医院、商场等上新。

社会投资有预期有信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后,市委常委会第一时间召开会议进行部署落实,进一步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一流生态。在《意见》发布当天,《深圳市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发布,100项重点任务聚焦解决发展难点,注重企业和居民个人的体会和感受,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深入开展“我帮企业找市场”“我帮企业找资金”等行动,各级干部组成2784个服务小组直奔一线为企业办实事。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市场主体登记和食品、药品、工业产品等21个行政许可事项推行“证照联办”,实现办理流程一网受理、联合审批、一次办结。

土壤肥沃,才能枝繁叶茂。今年上半年,全市商事主体超405万户,同比增长6.3%,其中企业超249万户。有了预期和信心,企业纷纷加码布局,产业投资特别是高技术产业投资较快增长。全市第三批新开工项目中涉及产业领域项目34个、总投资约925.3亿元,包含比亚迪储能产业园、深圳能源-西门子能源合作产业园等项目。上半年,我市工业投资增长47.5%,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56.3%,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6.4%。

积极走出去引进来 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把全世界的市场作为我们的市场,全世界的资源作为我们的资源,我市坚持以全球视野和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全面提升“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

更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中心城市和极点之一作用。今年2月6日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以来,深港两地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日前,《深圳市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实施,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将建设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支撑平台、深港科教产研深度合作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新客厅”。6月28日,深圳·中山联合招商大会举行,这是深圳、中山两市首次面向全球联合招商,标志着深中产业协同、一体化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努力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深圳持续深化与港澳各领域务实合作,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深圳特区报记者 任琦 通讯员 龙轩/图

更大力度面向全球双招双引、拓展海外市场。近日,马拉维总统查克维拉、阿尔及利亚总统特本等外国政要密集到访深圳,推进交流合作。6月29日,由深圳市商务局主办的“投资深圳 共赢未来”——2023年深圳(上海)外商投资促进交流会在上海浦东举办,吸引威可楷、三井住友、默克等跨国企业代表参加。7月4日,中国—东盟新兴产业论坛在深圳召开,30余家企业在现场签署20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意向合作金额超50亿元。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心诚+行程”持续面向全球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出口同比增长14.4%,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超七成,锂离子蓄电池、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6.3%、943.2%和31.8%。

更大担当推进区域协调发展。6月30日,我市举行2023年“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社会各界参与认捐额超3.66亿元、消费帮扶认购额超16.7亿元。7月中旬,深圳市代表团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就做好深圳对口支援喀什地区一市一县工作进行对接,随后又随广东省党政代表团前往贵州省对接推动粤黔东西部协作走深走实。我市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实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扎实推进全市域协调、均衡、一体化发展,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和协作工作,携手兄弟城市共赢发展,努力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焕发激情再闯新路 在全面深化深层次改革中当先锋

7月12日,全国首个线上全流程个体户纯信用贷款“个体深信贷”产品在深圳上线。这是我市破解个体工商户融资贷款难题的改革新举措,个体户通过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信用评级后就能获得贷款,利率从以往的6%下降为4.9%。

7月12日,全国首个线上全流程个体户纯信用贷款“个体深信贷”产品正式上线。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通讯员 邱威/图

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我市坚持把改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更大力度、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在国家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展现更大作为。

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系统性改革突破。从出台数据条例、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到完善数据交易制度、设立深圳数据交易所,我市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各行各业的场景数据几乎都能实现“明码标价”进行规范交易。目前,深圳数据交易所已累计吸引数据要素市场参与主体725家,交易金额24.3亿元,覆盖127类应用场景,交易规模全国第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华管理局以一宗产业项目用地为突破点,联动多个部门探索“1+N”多证联发机制,将审批时限压缩到3个工作日,实现全市首宗“一书六证”齐发,助力企业实现“拿地即开工”。完善金融投资领域准入方式,率先发行国内首单清洁能源及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推动红土盐田港REIT、博时蛇口产园REIT获批全国首批扩募……我市以综合改革试点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努力为全省全国改革作出探索。

小切口撬动大变革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市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真学、真信、真干、真见效,把学习贯穿始终,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努力推出更多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的改革成果。

群众事再小也是我们的大事。6月9日全市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工作推进会举行,7月3日“人大代表网上社区联络站民意速办”正式开通,我市不断做深做实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截至目前,民意速办平台累计办理群众诉求1100多万件,按时办结率98.76%,平均办理时长压缩65%,总体满意率达99.23%。

抓发展就是抓民生,抓民生就是抓发展。我市深入推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筹建工作,推动笔架山体育公园南区开园、金沙湾滨海公园启动规划建设,努力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月20日,全市800余家社康中心全部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为来深异地参保人提供“家门口的就医服务”。7月1日保障生效的“深圳惠民保”完成首例罕见病用药理赔,大大减轻特殊群体患者的经济负担。7月3日,市住建局发布《深圳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深圳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深圳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办法》《深圳市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更好保障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有所居……今年上半年,我市“民生微实事”立项7984件,立项金额约10亿元,已实施项目数5603件,占比70%。

位于繁华城市核心区域的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机勃勃,这里是“全球唯一都市城央原生态国际重要湿地”。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摄

回看上半年的答卷,有亮点有成色,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良好基础、注入信心力量。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经济增长受外部环境影响还面临一些挑战,工业支撑作用有待增强,部分行业面临结构性问题,进出口需加快健全稳定增长机制,招商引资成果还不够显著,服务企业还需更加用心用情用力,等等。这些都需要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对照目标查不足找差距、比学赶超,努力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站在年中节点眺望前行路,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1310”部署,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持责任到人落细落小落地抓落实,坚持日清周结月盘点,坚持全域协调均衡一体化,坚持近期中期远期统筹,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全力争取下半年和全年有最好发展成果,努力为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原标题《迎难而上 持续向好 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 ——2023年全市高质量发展工作述评之六》)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田语壮

(作者:沈仲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