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扬帆计划”教研员培训班启动
深圳特区报记者 潘宝仪
2023-07-19 17:14

近日,记者从坪山教育局了解到,坪山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扬帆计划”教研员培训班正式启动。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全体教研员40余人共赴北京,开展为期五天半的求学问道之旅。

在启动仪式上,坪山未来教育家培养项目首席专家、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刘学智详解了培训方案。他表示坪山以实际为根基,构建“创新·品质·幸福”的坪山教育发展新生态,以教研理论课程、教研实践课程、教研学科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设置,多维、多元、多样三个角度的评价模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与个性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四个“结合”的培养方式,为教研员量身定制,开启全方位、全频道、沉浸式的教研员培训之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博士后导师李铁安则围绕以育人为魂的高品质课堂,引导学员明确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原本意义、根本宗旨,明晰教与学的基本规律,为学员搭建高品质课堂理论与实践框架。

“我们今天花费十倍的努力,为的是提高成千上万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北京教育学院二级教授、教育部国培首批专家李晶用这句话解构课程改革及教育改革的终极目的。围绕“大概念”的问题讨论,引导学员明确课改的初衷是改变课程结构、实现新的育人功能。北京教育学院外语系副教授、“国培计划”英语学科首席指导教师郄利芹从跨学科的角度,引导学员感知课程建设的内涵和魅力,全面提升学员关于课堂和课程的认知水平。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赵文娟从教研员的角色定位切入,以聚焦课堂做研究、让规划成为一种习惯、让研究成为教研工作核心三个板块,用详细的操作策略解说和丰富的案例支撑,引导学员明确作为一名优秀教研员应该定位的角色和实施的工作策略。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秘书长、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余宏亮从“道”的探寻与“路”的取向两个方面教给学员们写作教育科研论文的“秘法”和“绝招”,助力教研员输出教学思想,实现专家型、学者型身份转型。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国培专家朱传世以《学科课程基地建设的那些事儿》为题,从江苏建设课程基地的经验导入,详细介绍了学科课程基地的概念、性质、功能和思想基础,系统全面地阐述课程基地空间、环境、资源、文化等方向上的创设方式,课程内容的遴选方式,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方式,日常的运作方式,生活的营建方式等内容。

榜样是最形象的示范。为更好地内化理论知识,验证并吸纳名校先进经验,学员们先后走进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富力分校和东北师大附中北京朝阳学校参观,学习学校在课标落地、高品质课堂建构、基于学生素养提升的特色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加深对专家讲座理论的理解。为探寻教研支撑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密码,学员还走进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全方位感受海淀教育品牌背后的教研力量,深受启发,对创新坪山教研实践新范式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通过五天半时间的专业培训、以及七场专题讲座、四所名校参观学习活动,学员们笃思敦行、收获满仓。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旭信表示,此次培训的专家们从立德树人、课程建构、课堂样态、教学评价、教研体系、学科基地、家校共育等方面,从哲学高度到行动指导,全面指导教研员课改背景下的理念、立场、主张、行动的调整与优化,指明区域教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路”与“道”。“在‘扬帆计划’培训班的学习,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在课程改革进程中教研员的使命和担当、价值和意义、定位和职责。”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袁园说。

据了解,坪山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扬帆计划”对学前教育和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教研员开展为期三年、五个阶段的培训,通过创新优化教研模式,构建坪山教研实践范式。

(图片由坪山教育提供)

(原标题《“坪山号”再启航 未来教育家在北京“扬帆”》)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王越胜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潘宝仪)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