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游玩,深疾控提醒:路边的蘑菇你不要采!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深圳疾控 文/图
2023-06-21 14:22

时下进入多雨夏季,正是野生蘑菇生长旺盛期。深圳市疾控中心近日接报多起市民自行采食绿化带野生蘑菇而引发中毒的事件,均怀疑由大青褶伞引起,本周深圳市毒蘑菇中毒风险为中。临近端午佳节,深圳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外出游玩时,切记不要采摘、不要购买和不要食用野生蘑菇

市疾控中心表示,生活区绿化带生长的野生蘑菇也并不安全。毒蘑菇的鉴别难度极大,市民千万不要相信没有科学依据的民间或网传鉴别方法。

市民采摘绿化带蘑菇

食用后出现恶心、呕吐

6月18日,深圳某市民在小区散步时发现绿化带内长有蘑菇,采摘带回家中制作晚餐。食用3小时后,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随后被送往医院就诊。经医院治疗,暂无生命危险。疾控人员对其进行个案调查及生物样本采集,结合患者描述,锁定可疑食物为其晚餐食用的野生蘑菇——大青褶伞。

大青褶伞,俗称青褶环伞、铅绿褶菇、绿褶菇等,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常见的毒蘑菇种类。因伞褶幼时呈白色,长大后呈浅绿色至青褐色或淡青灰色而得名。大青褶伞集中出现在6-10月份,常生长于公园或小区草坪上、菜地里、路边草地、荒地、锯末堆上甚至是垃圾堆旁,是离人群最近的毒蘑菇种类,也是我国引起蘑菇中毒事件最常见的毒蘑菇。

野生蘑菇种类繁多、难以辨认

预防的唯一办法就是不要采食

华南地区气候潮湿,野生蘑菇种类繁多,主要的毒蘑菇中毒症状类型可分为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横纹肌溶解型5种类型。野生毒蘑菇的鉴定需要专业人员借助实验室的专业仪器。民间流传鉴别方法,例如:“颜色鲜艳的,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 “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菌托的有毒”等都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并不能区分野生蘑菇是否有毒。此外,对于食用毒蘑菇中毒,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病死率较高。因此,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办法是不采摘、不购买和不食用野生蘑菇。

如果疑似毒蘑菇中毒怎么处理?深圳市疾控中心表示,市民应立即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立刻进行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5-10ml一次,然后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孕妇慎用催吐;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加盖毛毯保温。 凡同食用过同样蘑菇者,无论是否发病,同样需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以供检验,查明中毒原因。

(原标题《临近端午佳节,市民外出游玩切莫贪吃路边的“免费”蘑菇》)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深圳疾控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