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深圳市社科理论界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精神座谈会专家观点摘编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玥 赵鑫/整理
2023-06-20 08:20

6月15日,深圳市社科理论界举行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精神座谈会。来自深圳市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学者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畅谈学习体会和贯彻落实思路。

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吴定海表示,深圳市社科理论界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贺信精神,切实增强推动深圳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要立足深圳鲜活生动的实践,总结提炼深圳先行示范经验,要聚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重大课题,推出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基础研究成果,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的应用对策成果,有说服力、有影响力的宣传阐释成果,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深圳智慧和力量。现摘编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的精彩观点。

座谈会现场。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玥 摄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李凤亮:

“五个突出特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李凤亮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它们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其中,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统一性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五个突出特性高度总结概括了中华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本质特性,显现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主意识。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现代化的新形态,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为其筑牢了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坚守中华文明特性,意味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应对全球性风险的韧性能力;必须坚持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必须坚持文明多样化原则,促进文明交流交融,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促进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必须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原则,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民族文明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是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契机。其一,在文明内核层面,中华文明特质中的和平与包容决定了中华文明的连续、创新和统一。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要是和平的、包容的文明,这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相得益彰。其二,在文明发展模式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文明结晶,将为其他民族的文化现代化提供新的模式选择。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其他民族现代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将全面增强。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建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展现了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的文明基因,体现出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图谱中的“东方智慧”和中华文明话语。这五个突出特性,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独特密码,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活性因子”,展示了中华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主要包括:

其一,丰富的求变精神。传统文化的求变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近现代化转型的动力因素。其二,深厚的包容机制。中华文化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强大包容力。其三,强烈的进取情怀。中华文化存在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

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开始了围绕着拯救民族危机、实现现代化为主题的现代转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化发展方式。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数次大的转型和飞跃。第一次转型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科学、爱国、进步成为这一时期的响亮口号。第二次转型,是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开启了我国文化建设新航程。第三次飞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使现代化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一阶段,我们党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次飞跃,是党的十八大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一种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铸就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成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程,得益于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少雷:

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少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概括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中华文明五方面突出特性的新概括、新阐释,既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传统的理性思考和自觉体认,也体现了对自身文化属性和文化特征的充分自信和充分认同,更体现了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未来展望和坚定信念。

从文化自觉的角度看,对中华文明五方面突出特性的凝练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本质属性和鲜明特征,体现了充分的文化觉醒和历史自觉。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对中华文明五方面突出特性的凝练概括,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和境界品格,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自信和历史自信。从文化自强的角度看,对中华文明五方面突出特性的凝练概括,深刻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体现了强大的思想伟力和价值引领。

陈少雷讲到,我们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自强,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学习领会,持续研究阐释,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唐际根:

深植文化根脉 继续开拓创新

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唐际根在发言中梳理了深圳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咸头岭文化为例,从考古的视角,对深圳的文化基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深圳也有久远的历史,深圳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来了-住下-融合-创新,多元与创新是深圳文化的固有禀赋。

唐际根表示很喜欢“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从考古角度观察,“来了就是深圳人”至少包含三方面含义:首先它是“深圳人”客源的客观描述;其次它是对深圳文化构成的历史概括;此外,它还解释了为什么深圳文化具有创新的基因。一群背景不同、来自不同地区、携带着不同文化的移民,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你我,要融合与创新。

唐际根表示,历史塑造今天,是不该忘记的文化常识。他表示,不仅语言、习俗是过去的产物,政治制度的选择,其实也是历史的必然。我们的国家会以今天的面貌出现在世界各国的面前,并不是偶然现象或是个人意志的体现,而是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塑造了今天的中国。无论其他国家还是我们自己,必须深刻理解和尊重中国现行的体制和制度。

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表现出党中央对文化强国战略的高度重视。论坛选择在深圳召开,既是强调传承,也是强调创新。

步履匆忙的现代人,必须感谢直立人迈出的第一步。千年文化积淀,要求我们深植文化根脉,继续开拓创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翔:

加快形成与先行示范区相匹配的城市文化软实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翔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为深圳建设文化强市指明了方向。

李翔认为,“深圳学”是凝聚深圳文化的重要场域。他说:“城市文化是彰显城市特色的一张独特名片,而‘深圳学’则是这张独特名片上的耀眼明珠。”李翔认为,要拓宽思路,打造融合大文大理学科的“深圳学”,加快形成与先行示范区相匹配的城市文化软实力。

李翔表示,出版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支柱,是人们文化生活的“刚需”。深圳加快形成与先行示范区相匹配的城市文化软实力,要建设顶流的出版社,为文化强市、文化强国打基础、建支柱。

李翔讲到,保持国内国际前沿的学术引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文化强国战略的指引下,人文社科期刊要密切关注国际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深入探讨中国文化特点和中外文化异同等前沿性学术研究趋势,为学术创新提供助力。理工科类期刊,要力争办出具有国内国际示范性、引领性的学术刊物,既为深圳文化建设奠定厚实的根基,更为深圳物质文明建设引领航向。

李翔表示,推进深圳史研究要深刻认识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意义和价值;要让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服务深圳发展,深入挖掘深圳历史积淀中凝结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智慧;要注重学术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将深圳史研究与深圳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优秀史学成果走出“象牙塔”;要更加贴近大众,助力深圳居民深入、全面、系统地了解深圳历史文化传统。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朱迪俭:

走出“为文化而文化”的误区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朱迪俭认为,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借鉴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成就了根脉不断、枝繁叶茂的文明与文化体系。早在战国时期,便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一开放学习的范例;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奇迹”的出现,也正是敞开胸怀与世界共舞的结果。未来的深圳应当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和胸怀学习、借鉴世界不同地区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秉持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文化,进一步成长为深度融合多元文化、博采众长的国际化大都市。

朱迪俭认为,文化不应当被理解为孤立的领域,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与社会日常实践深度融合,才能走出“为文化而文化”的误区,完成以文化人、文以载道的使命。在技术领域,文化与技术从研发到应用情境的全过程融合,将赋予技术进步“以人为本”的温度和高度;在教育方面,文化是全方位贯穿教育事业本身的存在,只有坚持正确的文化引领,才能避免急功近利、投机浮躁的学风,实现教学、科研的高质量发展。

大学自诞生之日起便负有两大使命:一是作为人类文明的灯塔,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引领航向;二是培养为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服务的高级人才。因此,大学理应成为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攻坚队。首先,除专业教育以外,大学应满足社会对人文教育的需求,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其次,依托大学资源开办的附属基础教育体系,可以在基础教育层面推动文化发展。

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家喜:

深圳应进一步赓续弘扬特区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

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家喜认为,我们可从治国理政的视角出发,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从历史维度看,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了治国理政的重要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文化源流。

二是新时代以来,文化建设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推进治国理政有两个重要布局:第一个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第二个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文化有机融入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因此,文化建设既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题中之义,也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三是面向未来新征程,深圳应当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推进文化创新发展,进一步赓续弘扬特区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使之成为不断推进文化强市的强大精神动力。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

点燃深圳城市文化建设和社科理论发展的创新引擎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为深圳文化建设和社科理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扎实了思想根基,注入了精神力量。

巢乃鹏表示,近些年来,深圳不断加强文化产业政策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文化创意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目前深圳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超10万家,从业人员超100万,拥有多个国家级产业平台,文博会被称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深圳设计周被称为深圳设计产业力量的“前沿展场”。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深圳市坚持守正创新的文化发展理念。

巢乃鹏表示,深圳社科理论界要以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己任,结合深圳的文化特色以及在宣传文化思想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经验,立足深圳实践,重点突破,以大视野谋划大格局,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以大策划打造大品牌,以大思想构建大智库,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构建人文社科“深圳学派”的进程中,点燃深圳城市文化建设和社科理论发展的创新引擎,创造新的辉煌。

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吴岩:

发展科幻文学艺术 推动“从零到一”创新

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吴岩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指出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这一论断蕴含历史经验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吴岩认为,科幻文学的发展恰好说明我们民族的这种独特的创新性。

吴岩表示,科幻文学是通过创造性想象,把一个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进行夸张并推向极致的叙事形式。科幻能展现技术发展的方向,但更重要的是对这个世界、对人类生存的哲学思考。他说:“我们的民族无疑是重视这种思考的民族。最近我在《想象人工智能-各国人眼中的智能机器》中提到春秋战国时代《列子·汤问篇》的 ‘机器人’故事——《偃师造人》。这是一篇纯粹的中国式的科幻,其中涉及的类人机器远远不是简单的技术展现,故事中更多讨论的是技术变革中的社会、权力、性别、自我认知等。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母题,因此在后来的中国科幻创作和批评文本中,都被反复使用。”他认为,科幻文学和相关的多种艺术形式,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几年,我们致力于科幻教育,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我们反对那种认为中国人没有‘从零到一’能力的看法。”

吴岩说:“这几年,刘慈欣的《三体》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受到热烈欢迎,人们看到的是中国人的‘从零到一’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表示,要继续科幻小说和哲理剧的创作,继续开好科幻和想象力的课程。“我们相信,这些对破除更多人脑海中惧怕的‘从零到一’创新的魔咒,一定会起到积极作用。”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蔡东:

书写具有大湾区气度和景深的故事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蔡东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令人深受鼓舞。作为深圳文学研究者和小说写作者,将在具体的写作和研究实践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文化繁荣贡献自身力量。

蔡东说:“深圳文学的形态多元丰富,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深圳都不缺优秀的小说家、诗人,但关注度不够,他们得到的鼓励和认可也很有限。”她认为,深圳文学积淀多年,已经到了一个“节点”,就文学价值和文学史价值而言,“撑得起系统的研究,可以成为一门学问”。她表示,深圳文学值得尊重,值得被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严肃认真地对待。

蔡东认为,深圳文学不能只强调地域,重视文学研究中的“深圳”主题,要将深圳文学放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脉络中关照和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深圳文学的新质到底在哪里,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蔡东表示,深圳文学研究工作,目的是要建构一个文学和文化意义上的城市,这样的城市,需要有标志性的作品发表,也需要有标志性的研究文章。“文学深圳”既跟创作有关,也跟学术研究有关,深圳的文化形象目前比较单调,在创作和理论批评的维度上都有拓展的空间。

小说是情感、阅历、认知、艺术方法和生命感觉的结晶体。蔡东认为,写小说最主要的是对时代生活和人民情感的感受与洞察,情感会给小说带来深邃动人的力量。

“对待每一部作品的态度都应该是郑重的,要有志于写出艺术品质上乘、有恒久生命力、丰富中国文学样式的作品”,蔡东说,大湾区孕育着最富现代性的城市文学形态,作为青年作家的一员,愿与大湾区优秀的作家同道们相携而行,对新时代新气象保持灵敏度和洞察力,不断书写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作品,书写真正具有大湾区气度和景深的故事。

(原标题《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深圳市社科理论界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精神座谈会专家观点摘编》)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高原 三审 刘思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玥 赵鑫/整理)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