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静:非遗保护和传承,要以人为本 | 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邹振民
2023-06-07 17:46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日前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等话题,他给出了自己的专业见解。

“虽然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据收集和3D成像技术,对非遗作品进行高精度扫描,实现无限逼真还原,但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所蕴含的文化特性,是机器无法完全表达的,机器所产生的只是没有温度的工业产品。”

非遗传承,重点在人

中国是全球目前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非遗资源丰富。

兰静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的重要基础。

如何更好地推动和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是业界始终在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依靠人来传承的活态文化遗产,传承是核心环节,传承人是传承的主体。拥有一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知识和核心技艺的传承人或传承团体(群体),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社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良好活态传承的关键要素。”兰静说。

因此,要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要对传承人、传承团体(群体)和社区的传承和推广活动进行支持。”

在这方面,目前我国已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国家和地方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定与命名制度,明确其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对其开展传承活动予以一定资助,支持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此外,通过加强传承梯队建设,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壮大传承队伍。”兰静介绍说。

兰静还举了一个典型案例——“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于2012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其突出亮点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采用学校教育、师傅带徒、剧团培训等方式,通过培养新一代木偶戏从业者,提高其存续能力;

二是推进“木偶戏进校园、进社区”,普及木偶戏知识,提高社区民众对木偶戏的认知度和欣赏能力,培育潜在的木偶戏从业者及欣赏者,改善其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是建立相关演出场所、传习所、展示馆,提供展演、传习、宣传条件;

四是建立研究中心和信息资料中心,加强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研究,为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非遗传承,需要年轻化

中华民族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生生不息,永久传承下去,需要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如何激发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并让他们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是需要共同探讨和推进的重要方向。

兰静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正规教育,从小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采取编写乡土教材,纳入课堂教学的方式,使中小学生了解非遗的相关内容。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大中小学生亲身接触到非遗,增强认同感;

二是开展职业教育,使从事非遗传承成为就业手段;

三是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时尚文化,创造出一大批既符合时尚追求、又满足当代年轻人审美追求的文化产品;

四是激发年轻人对非遗新媒体作品创作和传播的热情,不断扩大非遗相关现代传媒的影响力。

深圳有独特优势

目前,深圳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27项,其中国家级8项;共认定代表性传承人224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主要集中在传统舞蹈、传统医药、民俗、饮食类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民间传说和传统民歌等7大类。这些项目均富有岭南文化特色,也是深圳市开展非遗保护和活态传承的重要资源。

兰静认为,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上,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的深圳拥有独特优势,可以做大非遗文创产业,做强非遗相关演艺行业,使之成为服务公众的重要手段。

“政府发挥资金牵引和社会荣誉授予作用,调动粤港澳大湾区相关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积极性,参与非遗活态传承,扶持传承人和传承群体,维护好其赖以生存的社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非遗教育和宣传。”

兰静还建议深圳与香港、澳门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非遗传承和宣介展示活动,共同开展跨界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行动。

深圳正在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兰静建议,可以加强粤港澳数字创意产业合作,充分利用非遗元素,打造一批国际性的中国文化品牌,展示中国文化形象。

人工智能可助力非遗传承

当前,人工智能突飞猛进,其不断进化和发展对当代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兰静表示,虽然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据收集和3D成像技术,对非遗作品进行高精度扫描,实现无限逼真还原,但“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所蕴含的文化特性,是机器无法完全表达的,机器所产生的只是没有温度的工业产品”。

兰静认为,人工智能对于非遗保护和传承还有着不少积极作用:一是可以虚拟现实场景,重现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形象,模拟开展非遗的艺术表演和展示,促进非遗的大众传播推广;二是可以开发游戏、动漫等娱乐产品,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三是通过收集大量非遗数据,有助于非遗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并实现数据共享;四是通过机器学习,可以营造良好的非遗个性化知识学习体验,吸引青少年来认识和了解非遗。

□嘉宾简介

兰静,1968年出生,福建省福鼎市人,畲族。198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相关工作多年,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2018年5月至今,任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

(原标题《兰静:非遗保护和传承,要以人为本 | 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


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王越胜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邹振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