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227期|在这里遇见无数的人,无数的故事
2023-05-09 09:26

■编辑部文章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今天,5月9日,晶报迎来了向大文化领域转型一周年的日子。过去的这一年,晶报用文字、图片、视频或音频,向你讲述新的转型故事,在这些石榴籽般密集的故事里,你也可以见到晶报大文化转型的“子初成”。

这是晶报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深度的、垂直的转型。尤其是作为晶报转型大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全媒体传播服务机构推出的主打产品,元故事开创了讲述深圳故事的“新纪元”。这是属于晶报自己的一元复始,一年过去,虽然谈不上万象更新,但在这条新赛道上,晶报已经显示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气象、新风景。

梳理这一年以来的晶报成长史,自然而然首先浮现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问题就是:晶报,为什么要向大文化转型?

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待它。

其一,这是由主流媒体的性质所决定的。

主流媒体与城市是一种共生关系。作为一个曾被称为“最了解深圳”的阳光媒体,我们知道,文化是理解深圳的重要维度,借助文化的通道,我们才能抵达真正的深圳。

从大的层面来看,文化,说到底它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观念的力量。而深圳本身,就是观念的产物,她是一座建立在观念上的城市。

观念的力量就是文化的力量——或者可简称为“文化力”。如今,国家、城市之间的竞争早已由拼经济、拼管理,进入到拼文化阶段,深圳也已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以《新时代深圳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纲要(2021—2025年)》出台为标志之一,深圳文化发展开始了新一轮蓄势。我们希望,以自己的方式,为深圳输送新的文化动力。

其二,这是由技术、城市文化生态及都市报转型等多种合力促成的。

提一个问题,说到深圳,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你心中,深圳有着怎样的形状、气息与味道?作为我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四面八方的人朝这里奔赴而来,一直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人文景致之一。那么,究竟是城市的什么吸引了你?

作为一座输出观念的城市,很多人最初是通过领时代风气之先的口号认识深圳、投奔深圳的。一位叫李大荣的元故事主角回忆,1984年,10岁的他和父母一起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大阅兵和群众游行的电视转播。镜头中,一辆彩车上出现了一幅醒目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父母一遍又一遍将这句口号念了出来,他也就将它记住了。

被记住的还有“深圳”这个地名。很多人和他一样,是被那些激动人心的口号吸引来的。或者说,他们是通过那些口号认识深圳的。

还有些人,是通过那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春天的故事》,通过刊登了雄文《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深圳特区报》,乃至通过一本叫《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的书……来认识深圳的。它们,成为勾勒深圳的一种文化符号。

无论是这样的口号,还是歌曲、雄文以及书籍,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都属于宏大叙事。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与一座伟大的城市的交汇处,当然需要宏大叙事来呈现,来表达。但另一方面,当历史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兴起,正在重塑人们的阅读习惯。这个时候,需要我们以小切口进入,记录普通深圳人的生活经历与情感、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的方式,讲好新时代的深圳故事。

元故事由此应运而生。

“元”意味着新,意味着开始,意味着元气淋漓。

这片热土上的炫目变化,以及深圳赐予每一个人与以往不一样的生命体验,需要我们以这样的视角去记录,去表达。深圳所呈现给我们的前所未有的生活广度与深度,要求我们奉献出具有同样广度与深度的非虚构作品。具体地说,晶报以一周推出多篇5000字左右重磅文章的方式,在“全球视野、国家战略、广东大局、深圳特色”四维空间中,撑开文化边界。

元故事

时间,将“元故事”的面容打磨得更加清晰。

如果要给“元故事”画像的话,它大约有这样的特质——地方性选题。

以深圳和大湾区为报道视域,兼及国内乃至全球文化热点。

深圳是一个盛产故事的地方,从来就是一种流量密码。元故事的使命之一,就是以新的视角,重新讲述深圳故事;以新的视角,发现新的城市故事。

我们记录文化动态,介绍城市文化符号的来龙去脉,如推出关于设计之都、深圳读书月的元故事;廓清文化概念,锚定城市发展的丰富定位,如发掘“文化沙漠”的传播故事以及它对深圳的影响;深究城市历史,呈现少为人知的时代细节,如梳理“深圳速度”“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背后的记忆脉络;专访文化人物,挖掘人与城市的厚重关系,何道宽、王子武、梁家民等重量级城市文化人物分别成为元故事主角;拓展文化空间,再现城市文化基础设施,让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深圳音乐厅、古籍书店等。我们还开创城市文化的新叙事,如盐田“海系阅读”;推动城市文化的新实践,如深城记、深圳之夜、深港书评交通站……元故事抵达的,是一个更立体更丰富的文化深圳。

与此同时,为了对新近发生的文化热点事件迅速做出反应,晶报还开发了“动态元故事”。比如,著名词作家乔羽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去世,晶报即以最快速度推出相应的元故事。此外,如《光阴的故事》《生命之“嘱”》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尤其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晶报开设子栏目“双城元故事”, 面向大湾区,在世界的聚光灯下讲好深圳故事,奏响了深港文化交流主旋律。

非虚构叙事。

元故事不是单纯的新闻产品,有别于以往的深度报道,也不是过去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而是一种非虚构写作,“用小说的技法来写真实的故事”,从而使之更具叙事美感和艺术性。使文字更具直抵人心的力量。

全媒体传播。

通过文字、版面、海报、短视频、动漫视频等图像模态、色彩模态、音频模态、视频模态的整合和升级,通过声与画的结合,包括音视频模态在内的多模态话语表达,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产品的传播力,构建城市文化的新场域。

比如,元故事视频号开通首期,根据元故事重新讲述的视频《这杯咖啡有支教的味道》,播出后即在朋友圈引发热议。当文字与视频的“任督二脉”被打通,元故事变得更加元气淋漓——晶报已推出全员视频战略,将持续加大视频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展传播影响力。

不止“元故事”。

转型后的晶报还有一个全新的观点产品叫“聚光灯”,众多专家、学者在这里发表重磅观点,以此彰显媒体的重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王京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等一众大咖,曾先后走到晶报的“聚光灯”下。

聚光灯

“观文脉”。在传统纸媒上,我们将封底这个重要版面交给了它,以无人机航拍的方式观察深圳文脉,用俯瞰的视角展现深圳历史文化地理,以及城市独特的文化味道与风情。观文脉也把镜头拉近,将深圳数家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逐一“近观”于读者面前。观文脉的香港系列近期也已上线。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呈现城市文脉,多次被学习强国等权威平台转载,相关话题也多次登上微博同城热搜。

可以说,观察深圳文脉、深港文脉乃至湾区文脉,了解那些尚未进入你视野的历史文化地理,并由此深入城市文化肌理,这里是最佳去处之一。

有人说,ChatGPT与人类的一大区别,是它没有历史感,它拥有天量数据与巨大的算力,但并没有人类意义上的历史记忆。这成为我们坚持“观文脉”的又一个理由。

观文脉

还有其他的系列文化子栏目产品,在固定时间呈现缤纷的面貌。

深港书评,晶报传统的文化品牌,而今,它在纸媒与新媒体上同时发力,其同名公号的影响力在日渐扩大。

大视野,集纳全球文化资讯,为读者提供精准服务,用一个个二维码推动纸媒与新媒体的贯通。

文化湾区,以全新视角刻写大湾区九市二区百年历史上的文化翘楚,数风流人物,叹时代之变。

娱论场,述说文娱影音情怀。

体检台,纵论天下体坛传奇。

这些内容模块,从不同方向丰富了深圳、大湾区的文化表情。

总之,晶报此次向大文化转型并非过去的“改版”,而是在市委宣传部和报业集团党组的关怀和支持下,落实打造“五个典范”工作部署,全新开发并全面转型“大文化”融媒产品的一次探索,不只是内容生产的转型,也包括经营模式、生产方式乃至整个队形的转变,是一种全流程再造,是一次崭新的出发。

现在,到了说未来的时刻。

我们所理解的文化,本来就体现为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深圳是一座未来之城,我们如何通过文字、声音与影像,让未来提前抵达?

新技术让“万物皆媒”,未来媒体将呈现数字化、智能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尤其是ChatGPT的横空出世,它的不断迭代,将给媒体生态带来怎样的影响?在这技术剧变的时代,我们如何让自己摆脱惯性的地心引力,获得飞翔的能力?

挑战很多。机遇也很多。

请相信,不管怎样,不管未来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图景,它的核心仍然是“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拥有ChatGPT或者别的人工智能无论如何进化也不可能拥有的灵魂。

所以,未来我们将继续与城市一起成长,继续关注在城市里奔走的无数的人,无数的故事,并让更多人学会在故事里打量城市、融入城市。

编辑 陈晓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