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深圳出品舞剧《咏春》的“结构化”,创造了与当代人共情的“新现实”
于平
2023-04-11 11:22
收录于专题:咏春

舞剧《咏春》剧照。

关于《咏春》,有两个时间坐标:

其一,是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自舞剧《追梦人》之后的追求(笔者写了剧评《来了,就是追梦人》)——先后由佟睿睿创作了舞剧《深AI你》(笔者写了剧评《在冰冷的技术中安放一颗有温度的心》),由韩真、周莉亚创作了舞剧《咏春》。

其二,是周莉亚、韩真自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之后的追求,这就是这几天声震京城娱乐圈的《咏春》。

虽然观众是为娱乐而非受教育而去的,但在潜移默化中却的的确确受到了教育——从起始到结尾,我想观众都深深记住了两句话:一是“每个追光的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片‘武林’”;二是“英雄站在光里,而我们就是那追光的人”。就剧情而言,这个“追光”是片场、舞台一个特定的职业,一个标示这种职业的名词;但这个动宾结构的词组,使它超越了名词的特指而具有强烈的隐喻性——并且这是当代人心往神追的人生隐喻。

乔治·莱考夫与马克·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写道:

“从经验主义角度来看,隐喻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理性。它使人们视通过一种经验来理解另一种经验……艺术品为我们提供了依据这些自然维度来将我们的经验结构化的新方法;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经验完形’,从而也提供了新的连贯性。从经验主义角度看,艺术通常是富有想象力的理性,也是创造新现实的一种手段。”(该书第205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这样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舞剧《咏春》为何要运用“双线叙事的结构”

很显然,这并不是为了结构模态的创新而刻意为之;它其实是创作者主题表达的需要,是借《咏春》故事的叙述来表现这一故事的叙述者——也即前述“每个追光的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片‘武林’”和“英雄站在光里,而我们就是那追光的人”。

舞剧《咏春》剧照。

可以设想,舞剧《咏春》如果只讲叶问的故事,而不去敞亮讲“叶问故事”者的心念,我们就很难达到现今的时代高度,就很难实现与当代观众的高度共情——我们只要将《咏春》与冯双白编剧的另一部“以舞释武”的舞剧《风中少林》稍加比较,就能深刻地感受这一点。

可以说,舞剧《咏春》正是通过“双线叙事”这一“结构化”,使我们曾经经验的“自然维度”面对着新的“经验完形”,使我们通过编导富有想象力的理性,看到了“咏春—叶问”这一旧故事的新命题——“叶问—追光”!

虽然是“双线叙事”,主创当然明白这是“一主一辅”的双线——主线当然便是叶问与他的“咏春”的本事。由于辅线的或接续,或共台,或同镜,本事叙述的构成模态如同书法中的“飞白”——形断而意连,又如同散文写作的美学追求——形散神不散

为了避免传统叙事学“故事套路”,舞剧《咏春》的本事叙述是曾经有过的“跳脱式结构”——我曾用中国古代画论提点道,这是“山欲高,烟霞锁其腰;水欲远,掩映断其脉”。剧中的辅线便是画论所言之“烟霞”“掩映”,它与主线共同构成了一个作品的完整性。但在创作者致力于这种“完整性”的无缝对接之时,我们却时时感受到作品挑战我们既定“秩序感”的艺术张力;在作品艺术张力的不断冲击中我们渐渐攀上隐喻的高阶!

舞剧《咏春》剧照。

虽然有不少观众是奔着“武术”去看“舞剧”的,但相信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要去看叶问的人生。只是有电影在先,用舞剧复制一遍电影的叶问固然会不乏“武术舞蹈化”的精彩,但在这“精彩”爆燃的过后,也难免只留下“拳脚功夫了得”的印象。香港舞蹈团编导梁国城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将金庸小说编成舞剧,从《笑傲江湖》《雪山飞孤》到《神雕侠侣》,想告诉观众的似乎始终是爱,没有应不应该,没有利害,不求结果;因为爱,任你笑傲翱翔,不需退隐逃避,江湖就是现在”!

叶问和他的“咏春”当然也体现出“江湖就是现在”——但这个“现在”不只是、或者说主要不是武馆街的诸门诸派,他更是叶问所置身的大众社会,是叶问所共情的七十二家房客。

从主线叙事来看,房客与街头黑社会的三次交错,以及叶问的“扶弱小以武辅仁”,已经构成全剧的三个重要节点;同时因为这条主要脉络必然要纠结起的“小人物”,使得舞剧正在充实我们既往的“英雄观”——“英雄”与民众“同甘苦共患难”

今年年初,周莉亚应邀在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上谈了自己的创作思考,特别谈道:“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不是一句口号。对创作者而言,眼中有平凡人、老百姓,看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作品里才能够描摹他们的形象,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舞剧《咏春》剧照。

舞剧《咏春》场刊中写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武林,少数人成为英雄,大多数人成为了照亮英雄的光。当无数个微弱的光点亮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光是由无数个平凡人塑造的。这些平凡人就是那些参天大树的绿叶,主创们认为“每一片绿叶都在用生命歌咏春天”——这个“歌咏春天”巧妙地重新化合了“咏春”,但却赋予了它全新的隐喻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名誉院长)

图片来源: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原标题《舞剧<咏春>的“结构化”创造了与当代人共情的“新现实”》)

编辑 高原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钟诗婷 三审 陈晨

(作者:于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