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宋粉” 我只是宋史研究者 北大教授赵冬梅在龙华图书馆开讲
深圳晚报记者 陈仪衡 通讯员 黄小粤
2023-02-27 10:07

宋太祖是“宠弟狂魔”?古今年假谁最多?宋朝“榜下捉婿”有多夸张?学霸苏轼能领啥人生剧本?打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冬梅在各大平台的账号主页,“读历史的赵冬梅”更新着关于宋朝的各个小故事,也频频因为科普宋史而登上热搜。

2月25日,赵冬梅做客由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龙华区文化体育发展中心承办的龙华区2023年“二十四节气”名家讲座现场,以“宋朝的春天:瞬间永恒”为主题,于线上线下与市民读者畅聊宋代人文历史,领略大宋真实的烟火气息。在深圳龙华,赵冬梅于讲座开始之前接受了深晚记者的专访。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冬梅接受深晚记者专访。 深圳晚报记者 唐尧 摄

“宋朝热”折射不同文化追求

为什么选择以“宋朝的春天:瞬间永恒”作为此次讲座主题?赵冬梅表示,除了应时应景、感受到当下节气给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以外,更是因为四季轮回春又至,但北宋每一个春天里具体发生的故事及其背后的深意并不一样,“这其实是我计划中的一本书的写作思路,我想把一帧一帧春天定格的瞬间剪接在一起,构成一本易读的、反映北宋政治文化变迁的书。”

当天的讲座中,赵冬梅将内容分为了两个篇章。上篇“习俗·印象”部分,赵冬梅通过介绍宋代春天的习俗、宋朝诗歌中所描绘的春天,来展现当时的日常生活人间烟火。打春、春游、赏花、鞭春牛、放“关扑”三日……赵冬梅表示,尽管与前人略有不同,但宋人的春日习俗更多自唐代延续而来,“所有的习俗唐宋没有太多区别,相较于之前的时代,宋朝因为雕版印刷业的流行,留下来的材料相对比较多。”赵冬梅说。她的讲座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在提及诗文作品中的春天名句时,赵冬梅的调侃令全场观众会心一笑,“宋朝是贡献了最多的‘背诵天团’、给中学生出了最多难题的朝代。”

赵冬梅的讲座上篇“习俗·印象”部分,展现了宋朝的日常生活人间烟火。

讲座的下篇是“瞬间·永恒”,赵冬梅通过建隆元年春、淳化五年春、景祐元年春、元祐七年春等四个宋朝的春天,以及宋太祖赵匡胤、宰相吕蒙正、谪官范仲淹、长吏苏轼发生在这期间的代表性事件,来呈现北宋政治文化的变迁更迭。赵冬梅借用了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名称,将北宋称为“华夏群星闪耀时”的时代,“宋朝真正优秀的士大夫有许多,每一个名字都熠熠生辉。”她表示,两宋实际上是320个春天,她在此次讲座中选择了比较积极正面的春天案例,从这些春天,可以感受到今日人们喜爱宋朝的理由和原因。

近年来《清平乐》《梦华录》等剧热播,让宋朝仿妆、服饰成为流行,更有不少年轻人纷纷打卡以《清明上河图》为主题的互动数字展览。作为宋史研究专家,赵冬梅表示,宋代是中国高雅文化的一个巅峰,“宋朝热”折射的是国家日益强盛、民族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年青一代关注个人内在生命、精致体验周围环境的文化追求,“与汉唐时期的强势扩张不同,中国人看历史的视角不一样了。但我们不可夸大宋朝,最好的时代仍是当下和未来。”赵冬梅认为,真实的宋朝不全是值得赞美的,除了要了解和介绍宋朝的美好瞬间,品味其背后值得珍惜和借鉴的意义之外,她也希望引发大众对宋朝、对历史的反思。“我不是宋粉,我是一个宋代史研究者。”赵冬梅在讲座的最后表示。

历史学知识应该回馈社会

传统史学通常侧重宏大叙事,但近年来,赵冬梅的作品更多通过个体生命的故事着笔,无论是寇准、司马光等著名历史人物,抑或程氏不嫁女、女仆张行婆这类时光洪流中的“普通人”。对此,赵冬梅表示,尽管当下“微观史学”已蔚然成风,但她并不追随潮流,写作方式仅仅源于初心,“我是怀着对过去生命的极大好奇走进历史系的,这是我学习历史的最初动力。”谈及“微观史学”的理想状态,赵冬梅表示,只有微观的微观是没有意义的,“要对宏观、对既有的研究成果有了充分了解,有宏观关照,有大历史背景知识的整体史。”她认为,对事物、人物的观察应该建立“坐标系”。

提及下一个写作目标,赵冬梅说,她观察北宋历史的方式是将北宋的士大夫分为五个代际,以每个代际的代表人物为线索,通过不同代际下的不同命运,去呈现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完成了《大宋之变,1063-1086》,下一个代际我选择的人物是苏轼。”但赵冬梅坦言,自己是个“不设限”的人,这或许需要十年的时间,“开心就多干一点,不开心就少干一点。”她有些调皮地笑着对深晚记者说,“就像我在各个平台上‘挖坑’,时常被‘催更’,但我还想玩儿。”

在还没开始写作前,赵冬梅专注于翻译,2002年出版译著《中国转向内在》,成了著名的译者;2012年起在央视“百家讲坛”先讲寇准后讲司马光,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中。此后,赵冬梅致力于宋代制度、政治文化和历史人物传记的研究、写作和传播,并在喜马拉雅FM、小红书、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开讲,于北大校园外收获了更广泛的读者。赵冬梅表示,最初她觉得面向公众做学问是件压力颇大的事情,但在前辈们的支持鼓励下,她最终来到了荧幕前,“知识是要共享的。”赵冬梅认为,人类不同的知识领域需要不同群体去探究,历史学家探究的是关于过去的知识,并且有责任将探究得来的内容进行分享。“我觉得历史学的知识归根结底是要回馈到社会的,其实社会对于非虚构的历史知识有着大量的需求。”她说。

对“图书馆之城”心生向往

作为深圳的老朋友,赵冬梅多次来深开讲座,其作品《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也曾入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30强,在深圳拥有众多书迷朋友。深圳的年轻向上、朝气蓬勃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某种程度上来讲,这跟宋朝有遥相呼应的地方,促进了对人才的培养,也繁荣了学术的发展。”赵冬梅肯定了深圳对阅读、教育、文化的重视,“在保持快速发展的蓬勃之气的同时,又能坚持阅读、关注精神需求,涵养城市文明的秉性。”

赵冬梅在深圳的朋友时常与她分享日常的阅读生活,这让她对这座“图书馆之城”心生向往。她认为,与传统意义上的“保而藏之”不同,深圳的图书馆展现出成为市民生活一部分的热情与努力,“不是高高在上让你来攀附我,而是俯下身去,你需要什么我就给你。”赵冬梅说。在她看来,阅读习惯和传统文化的推广弘扬也同样需要先“跟随”再“引领”,“阅读可以增加生命的广度和厚度,通过阅读可以拓展理解力,而一个有理解力的人是能够在想象中体会其他生活形态的。”赵冬梅说道。

(原标题《北大教授赵冬梅在龙华图书馆开讲  我不是“宋粉”,我只是宋史研究者》)

编辑 高原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田语壮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陈仪衡 通讯员 黄小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