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正在展出 记者专访策展人召集人杭间、汪大伟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2023-02-21 22:30

设计在鹏城绽放时代繁花。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正在深圳展出,引发国内外设计界强烈关注。这场“设计饕餮盛宴”充分展示近三年来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的丰硕成果。大展的特点与亮点有哪些?如何理解展览的主题,围绕这些方面,日前,记者专访此次大展的策展召集人杭间、汪大伟。他们深入分析此次大展的典型性、引领性、前沿性。

为中国未来的设计引领方向

2023年,是深圳被授予‘设计之都’荣誉称号的第15个年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成绩斐然,引领全国设计的发展。

策展人杭间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总馆长、本届展览的策展召集人杭间谈到,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已经进行到第四届,一直在深圳举办,这是国家对深圳作为中国首个“设计之都”重要呼应,彰显了深圳作为“设计之都”的独特魅力,以及年轻活力的城市气质。

在杭间看来,设计对深圳人来说很熟悉,普通市民对设计的理解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设计在深圳产业转型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本届展览不仅呼应深圳设计的高质量发展,也引发全国设计界、公众关注与思考设计,为中国未来的设计引领方向。

以原创设计力量推动“中国创造”  

每一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都有鲜明主题。本届展览的学术主题是“新起点·新风尚”,让人印象深刻。杭间分析,“新”是统领性关键词,体现出新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中国设计界和公共艺术界应勇于迎接新挑战,“新起点”是本届大展的核心主旨。

漫步展厅,从展现国家重大庆典活动设计、国家重要外事活动的视觉系统设计到新智造、艺科融合,建筑新境再到教材与美育、消费新体验,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越来越与国家、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也有了新追求。正如杭间所说,此次展览追求的不仅仅是产品质量功能和服务的优化,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全方位的创新发展,其目标是实现真正的“中国创造”。

掀起全民关注思考设计的热潮

设计为人民,设计与时代同步。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副主任、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策展召集人汪大伟认为,在全社会面临产业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今天,本届展览的举办具有引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设计大展不仅是行业专业性的展事,它反映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设计的手段和公共艺术的方式,展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策展人汪大伟

通过本届展览也折射出设计在不断传递出人文关怀与文化价值。汪大伟认为,本届展览尤为强调设计和公共艺术如何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感以及获得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赋能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示范作用。

汪大伟希望,本届展览是一次深度交流的机会,通过线上与线下,与市民、艺术机构、设计师等等增进交流,从深圳这里,掀起全民关注设计、参与设计的热潮。

以“案例”方式,兼备专业性与综合性  

过去3年,中国经历了多个重大历史节点。设计师们回应历史使命,所创作的1300余件/组代表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的代表性优秀成果,如何呈现才能让观众更沉浸感受设计的魅力?

杭间介绍,此次展览延续并深化了以“案例”为结构的策展思路。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展从第二届开始就以案例为核心来展开策展思路,本届对案例的典型性、引领性、前沿性,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案例”策展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的“案例”与往届有明确的不同。杭间表示,一方面体现在“案例”的名称,在大的专业类别下,范围更小、更具有问题指向;与往届相似的案例,则注重“问题”新的发展;另外,还积极关注设计成果的转化、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案例,积极关注数字赋能、产业优化的案例。杭间强调说,每个案例构成自己完整的叙述之外,案例之间也形成相互呼应的关系。“‘案例’既反映出设计和公共艺术的专业性,也呈现跨界的综合性。”

(原标题《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正在展出,记者专访两位策展人召集人杭间、汪大伟 设计,与时代与人民同频共振》)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王平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