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2021: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邀你观看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2022-11-15 18:45

青年、当代艺术、影像艺术叠加在一起会擦出哪些火花呢?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资助,关山月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在路上·2021: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正在关山月美术馆三楼展出,展期至11月20日。

观众看展

当下影像艺术已成为当代艺术语境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并伴随着新生力量的不断注入、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延展与深化。作为全国重点美术馆之一,关山月美术馆一直关注青年艺术家和当代艺术的发展,自2013年起设立了题为“在路上”的持续艺术项目。

该项目通过展览、论坛和出版等方式,全面立体地梳理和研究70后-90后这个在史学上尚未得到深入梳理的青年创作群体,迄今已举办九届。尤其是从2017年开始,“在路上”展览深度聚焦新媒体和影像艺术的创作,对该领域的艺术生态和发展趋势有着持久的观察。

青年艺术家陈抱阳作品《未被证伪》带观众穿越时空,观众与作品在互动中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张新英认为,本届“在路上·2021: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以“青年·影像与中国当代艺术”为主题,经专家提名和策展团队遴选,共邀请22位艺术家参展。无论是不同于传统纪实的观念摄影,融剧场、现场、行为及视听元素等为一体的实验性影像,还是将动画、计算机数码技术、互动技术等新媒体元素加入影像创作的开放性影像,都体现近五年来影像艺术发展的多元面貌和新锐魅力。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场展览的体验感强烈,很多作品强调互动性。现场的观众可以驻足慢慢观看,通过展签深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有些偏重于新媒体的作品,观众也可以拿出手机现场互动操作,感受影像世界的无远弗届。此外,展览还设置了一个影像放映厅,观众可以席地而坐,观看影片,透过光影感受艺术家的表达方式与思考主题。

观众看展

翻开中国当代艺术史,影像艺术的30多年的发展也为此次展览建立了历史坐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艺术思潮,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分支,影像艺术以“85美术新潮”为土壤,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早期的影像艺术家虽少,但其叙事语言和表达方式的个人化探索为影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内双年展和三年的崛起,当代艺术生态有了新的变化,影像艺术被纳入到艺术交流之中,各地开始出现以影像作品为主题的展览,从事影像艺术的青年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影像艺术也进入了影像语言建构的新发展阶段,艺术家将剧场、现场、行为及视听元素融合进影像艺术,具有很强的实验性,为影像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像艺术开始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态为人瞩目。

观众正在看展

新世纪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变,促成了一种有别于此前艺术历史发展的新艺术生态,新媒体的应用,如动画、计算机数码技术、互动技术作为新的元素加入影像艺术的创作之中,影像艺术成为当代艺术中最具开放性和实验性的艺术门类之一。

此次展览的执行策展人之一彭宝玉表示,在中国当代影像艺术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中,青年艺术家是亲历者、见证者和推动者,是中国影像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20世纪90年代末,出生于70年代后期的一代年轻艺术家开始进入影像艺术创作中,而影像的视觉经验伴随着“80后”和“90后”的年轻一代的艺术家的整个成长阶段,已经内在于他们的创作意识之中,他们对中国影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时代印记。

“作为一个国家公益性的美术馆,通过‘在路上’展览和学术活动,我们希望能够为艺术的历史做一份工作, 留下有意义、有价值的当代艺术文献”,彭宝玉告诉记者,我们希望能为青年艺术家和青年批评家提供一个展现他们的实力、践行他们的社会文化责任的平台。同时也希望系列学术活动能够给人们一点触动,激发人们的一点思考,提示出一点新可能。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12月3日,关山月美术馆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将线上联合举办“在路上·2021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从“青年·影像与中国当代艺术”“青年影像艺术群体/地域考察”“当代影像艺术批评与理论构建”“虚拟的现实和影像的真实”等角度来推进对当代青年影像艺术的现象梳理和理论研究。

(原标题《呈现近五年来影像艺术发展的多元面貌!“在路上·2021: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邀你观看》)

见习编辑 陈丽玲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王雯 三审 张露锋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