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 | 发展“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 深圳奋楫争先,大有可为
晶报评论员​ 彭健
2022-10-27 09:59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锚定“民族的”这一根本方向。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党对于建设和发展“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清醒的历史自觉,深刻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任务和道路方向,发展“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也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建设和发展“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首先要坚定地“以我为主”。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自信自强地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旗帜,坚持走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心聚力,以富有活力的现代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

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美学精神源远流长,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中、文化生活中,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今天,为“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有力支撑。建设和发展“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另一方面也需准确把握“古”与“今”的关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建设和发展“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需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化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但与此同时,我们亦坚持发展“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建设传承文脉的城市文化新空间

建设和发展“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深圳当奋楫争先。深圳不但是外界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也是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和中国文化自信的窗口。爬梳深圳40余年来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与经济建设所并行的另一条发展主线,正是蓬勃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后者为深圳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建设和发展“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深圳可以进一步保护和发掘传统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史虽只有40多年,却拥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1700多年的城市史和悠久的广府民系和客家移民史。深圳既是先锋之城和未来之城,也应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城市。2021年,深圳首批“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揭开神秘面纱,备受市民点赞。如今,大鹏所城、南头古城、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基地、甘坑客家小镇、蛇口海上世界、华侨城创意文化街区、大万世居、大浪时尚小镇、华强北科技时尚文化特色街区,融汇了深圳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构建出遇见美好、传承文脉的城市文化新空间,街头巷尾摩肩接踵,都写着深圳人的悠闲、惬意。近日,深圳市梧桐山历史和文化溯源项目启动,这个项目邀请了近50位专家学者,将开展十四个专题研究,最终将形成专项报告,完成《梧桐山历史文化》及《梧桐山志》……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体现了深圳建设和发展“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自觉,在此方面,深圳可以有更多作为。

建设和发展“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深圳可以进一步加大文化创造和创新的力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深圳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文化发展紧扣时代脉搏,在继承、融合、创新中建设和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社会主义文化,深圳大有可为。

建设和发展“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深圳可以进一步提升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深圳是一座面朝大海的城市,也是一座面向世界的城市。而今,深圳“两城一都”——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的建设特色更加鲜明,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设计之都”称号后,深圳成功举办三届“中国设计大展”,连续多年举办“创意十二月”“深圳设计周”等活动,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包括“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WTA年终总决赛等为代表的品牌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影响力不断提升,交流与互鉴推动着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让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更上一层楼,深圳正奋楫笃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让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

(原题《聚光灯 | 发展“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 深圳奋楫争先,大有可为》)

编辑 (冻结)陈冬云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高原(客户端)
(作者:晶报评论员​ 彭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