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系列⑦ 元故事 109 期 | 前海向前
晶报 记者 林菲
2022-10-13 17:22

谭刚不住在前海,工作地点也不在前海,可是他写过不少关于前海发展的学术文章,也曾在前海现场聆听过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那一句“要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

前者是他在深圳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缩影,后者化做了个人的独家记忆,亦是对自己步履不停的激励。

9月的深圳艳阳高照,热度不减,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下称《前海方案》)发布一周年的成绩单一样红红火火。

我站在前海国际会议中心里,看着微信里谭刚发来的照片——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一家媒体拍摄的会议全景照中,谭刚找到了在倒数第二行左边角落的自己:“刚好把我的脑袋拍到里面去了。”好奇又羡慕的心情驱使着我去看看他当年来过的地方。

登上二楼,踏入会场,映入眼帘的是826张软椅,“8·26”是深圳经济特区的生日。此时主席台两侧的屏幕上正在播放当天的大会画面,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响彻会场。我只能大概找到谭刚当时就座的方位,完全能想象他形容的那种见证历史的激动。

深港合作

谭刚现任市委党校二级巡视员、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深圳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我上一次采访他是在今年4月的市两会期间,谭刚作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主要关注深圳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9月14日下午,我第一次走进谭刚的办公室时,就被他近乎两面墙的书籍震撼了。他穿着蓝白细条纹的衬衫和黑西裤,有着学者的严谨儒雅。他笑容可掬地请我坐在书架前的沙发,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这一次的访谈。原来,谭刚关注深港合作已经有30年了。

1963年,谭刚出生于重庆,从小身边能阅读的书籍有限,所以养成了对阅读的饥渴感。对他来说,读大学也意味着阅读的新世界打开了,也由此培养起专业分析与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198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谭刚留校任教。1990年的夏天,受邀参加一场研讨会,谭刚首次踏上深圳的土地。在参观考察和交流研讨的过程中,他深切感受到这座年轻城市的朝气蓬勃和发展迅速,心生向往,“年轻的经济特区果然名不虚传。”

在那之前,谭刚身边有不少同事、校友都已经调到深圳工作,每每交流无一不是赞美之辞,这让谭刚“到深圳去”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1991年5月,谭刚正式调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下称“综研院”)。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深港经济合作成为综研院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也就是在谭刚来到深圳的第2年,他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深港河套地区研究。

2008年,国家发改委会同广东省编制珠三角规划纲要(2008-2020),首次提出“前海概念”。在那两年里,谭刚也参与了不少相关的研讨会。有位朋友曾跟谭刚说,自己在查询有关前海的学术文章时,搜到最早的就是谭刚在2009年发表的《粤港澳紧密合作下的前海地区发展策略探析》。

那篇文章中,谭刚如此表述:“前海项目从概念性规划逐步迈向实施操作阶段,同时其功能定位也适应粤港澳紧密合作及深港合作而不断放大拓展,前海地区开发不但成为国家战略背景下粤港澳紧密合作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深港紧密合作、共建国际都会的先导性示范区。”

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30周岁生日这一天,国务院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前海,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肩负起中央赋予的“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重任。

2021年9月6日,《前海方案》正式发布,明确了前海合作区新的发展方向,大幅拓展了前海合作区的发展空间。谭刚作为市里组织的宣讲团成员之一,不仅开展了多场政策解读讲座,又发表了新的理论文章《加快建设前海高质量发展引擎的行动指南》。

这一篇文章与2009年的那一篇遥相呼应:“从前海具体实践来观察,前海合作区成立11年来,在推动‘双区’建设、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建设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和法治中国示范区等方面发力,特别是围绕制度创新大胆探索,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45项,集聚了一批香港现代服务业企业,出台了一批便利香港居民生活就业的相关措施。这些大胆探索都属于打造‘最浓缩最精华的核心引擎’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在建设发展引擎上的创新实践和主要成效。”

四大效应

《前海方案》明确,前海合作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以现有前海合作区为基础,扩展至以下区域:南侧毗邻的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区等22.89平方公里;北侧毗邻的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区等29.36平方公里,机场及周边片区等30.07平方公里,宝安中心区及大铲湾片区等23.32平方公里。

“在原基础上扩大8倍,这意味着什么?这标志着深港合作进入了新篇章。”谭刚说,《前海方案》既为前海合作区实现发展目标提供了更大规模的空间载体,又为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开放门户枢纽的战略定位构筑起更为广大的发展平台,还为支持香港更好发展及融入国家大局提供新机遇。

谭刚将前海“扩区”的强大效应细分为空间、区位、生态与功能四大效应。

空间上看,“扩区”区域集中连片,且新汇入区域的产业构成、资源配置、功能结构更为合理,有利于为前海发展聚集和承载更多要素资源、扩展成长空间,从而推进前海制度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物理空间“扩区”与政策制度“扩区”同步推进。

从区位看,前海“扩区”后所处区位由珠江入海口东岸偏南位置大幅向北拓展,覆盖珠江口在深圳段的南北全线,陆地上与东莞接壤,隔海与香港、珠海、中山相望,从而进一步增强前海合作区在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东西两岸之间的中心区位和发展极点特征,提升前海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中心极点作用,有助于更好地拓展前海的区位价值,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我们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占据‘C位’,你才有气场,才能够把整个大湾区带动起来。”谭刚突然引用了一个网络热词,让我马上“get到了”他的重点。

说到生态效应,谭刚列举了“扩区”后的前海拥有的丰富山海资源:涵盖大小南山、68公里海岸线、27条入海河道、4处红树林湿地、6座城市公园、3个岛屿。这有利于前海进一步优化合作区规划、更好配置优质资源要素、为建设国际化城市新中心提供生态支撑,有助于打造融山、海、林、城、岛、港、湾于一体的大湾区城市新中心。

谭刚最后提到功能效应,前海“扩区”后,海陆空铁齐备,拥有一个国际机场、2座铁路站、7个港口码头、5个对外开放口岸、1条城际、7条轨道交通线、4条高快速路、1条跨境通道,这为前海提供了形态丰富、作用明显的功能载体,有助于为前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更有力的功能平台,不断增强前海高质量发展引擎功能。

这些内容老百姓听起来会不会“不明觉厉”?谭刚直接抛出了几个例子:现在你去海上世界玩,你就到了前海;你要坐飞机出深圳,机场就在前海,如果你搭乘地铁11号线,还能看到美丽的海景和在建的深中通道;深圳有个出名的特产叫沙井蚝,现在它也是前海的……谭刚笑呵呵地说,“学术概念就要转换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话。”

▲谭刚在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当天留影。

见证历史

说到前海,总是不免要提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在这里的声声嘱托,殷殷期望。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次离京考察,第一站就来到前海。前海石旁,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前海:“精耕细作,精雕细琢,一年一个样,一张白纸,从零开始,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2018年10月24日,在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前海。依然是前海石前,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发展这么快,说明前海的模式是可行的,要研究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选址前海国际会议中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亲临前海。他在会上强调,“要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加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

“第三次的讲话我刚好在现场。”谭刚说道,虽然已时隔两年,他的话语中仍然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之情,语气也不知不觉欢快了起来。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庆祝大会召开前几日。2020年10月11日,15号台风“莲花”在越南中部沿海登陆后,深圳受外围环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多云有雨。

那一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

前后几天,谭刚既要撰写理论文章,又要接受媒体采访,正是最忙碌的时候。当他突然接到通知有重要安排,需要住到酒店时,只是简单收拾一下,最重要的是工作的电脑不能忘。单位派车把他送到了后海的一家酒店,一进酒店房间,谭刚就看到桌上摆着那几天的报纸,正好有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采访自己的报道。

到了用餐时间,谭刚在餐厅里“巧遇”了许多在市里开会时会见到的熟面孔。大家寒暄着,脸上都是压抑不住的激动之色,但又充满了秘而不宣的默契,“我们都感觉到有一件历史性的大事情要发生,充满期待,非常激动又很庄重。”

14日上午,谭刚很早就起床了,他按要求把手机留在了酒店,登上大巴车,天竟然放晴了,“深圳蓝”一路映照着大家愉悦的心情。

大巴车驶入前海国际会议中心,谭刚等人进入布置好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等候。会场开阔而庄严,他举目望去,大家脸上的兴奋神情已经不再试图掩饰。摄影记者成为了抢手的“香饽饽”,每个人身边几乎都排着一队等待留影的嘉宾。

庆祝大会的整个过程,我当天也守着直播收看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在全场激起一次次热烈掌声。当时谭刚距离主席台的位置也就十来米,也许镜头扫过的嘉宾中就出现过热烈鼓掌的他。

▲前海国际会议中心二楼会场里保留着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当天的会场布置。

联动发展

4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在深圳蛇口炸响。12年前,前海合作区横空出世,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1年前,《前海方案》发布,前海承担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前海方案》是要求前海从‘发展引擎’提升为‘高质量发展引擎’。”谭刚总结道。

那么,这一年,前海交出了什么样的答卷呢?

数据显示,2021年,前海地区生产总值1755.67亿元、同比增长10.5%;实际使用外资58.22亿美元、同比增长14.9%;关区进出口总额1.74万亿元、增长20.3%。今年1-6月,实际使用外资35.33亿美元、增长17.4%。

在投资、贸易、金融、法治等领域,前海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725项,其中在全国复制推广65项。7月22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2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前海位居第一,持续领跑。8月18日,广东省发布2021年度广东自贸试验区最佳制度创新案例,在全部15个案例中,有6个案例来自前海。

深港合作正是前海区别于其他国家级战略平台的最大突破点。过去一年,前海发布惠港“九件实事”,覆盖住房、创业、服务、就业、平台、科创、金融、落户、民生等九个方面,为港人港企在前海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深港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如今香港向北走,深圳喜相迎,深港合作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看到深圳有几个重大平台来进一步支撑深港合作,第一个平台就是前海。”谭刚说道。

还记得谭刚调来深圳后参加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吗?1992年下半年,谭刚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深港河套地区研究,提出利用福田保税区及香港毗邻地区共同创办“深港科技园”的设想。2008年,他带着党校团队再次研究河套地区开发课题。2017年初深港两地政府签署协议,河套地区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崭新命名,成为深港合作的重要项目。这就是谭刚所说的第二个平台,“如果说前海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包括了制造业的话,那么河套地区主要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第三个平台在盐田,特别是沙头角。”谭刚说。今年6月,广东省政府批准在广州、深圳、珠海等13个地市设立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在深圳联动发展区,前海片区重点发展金融、海洋、数字与时尚、文旅、会展商贸物流等高端服务业,以及激光与增材制造、智能装备、超高清视频显示、宽带网络与通信等先进制造业;盐田片区重点发展海洋经济、高端医疗器械和大健康等产业集群相关的研发制造环节,以及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盐田综合保税区“高端制造业+综合服务业”聚集区、沙头角跨境免税消费核心区等;坪山片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战略性产业集群,打造国际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城和国际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对于深圳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形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

有人说,前海的前十年是创业的十年,“前海模式”初步展现,未来十年将是黄金十年。谭刚很认同这一说法,“特别期待‘前海模式’能够进一步成熟、进一步定型,让前海的金字招牌能够在祖国大地上擦亮,使前海作为最浓缩、最精华的核心引擎的愿景能够真正实现。”

(原标题《“非凡十年”系列⑦ 元故事 109 期 | 前海向前 听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深圳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谭刚讲述前海扩容,以及前海的未来》)

编辑 编辑-黄力雯(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李怡天(客户端)
(作者:晶报 记者 林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