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价值选择,也是推动国家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出发,作出一系列谋划与部署,擘画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蓝图,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具有显著差异。在人与自然关系探讨层面,当代西方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思潮。第一种是生态中心主义理论,通过把自然抬高为人,把人贬低为物,说明自然的固有价值,强调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这一类的代表是瑞典的“气候女孩”,是比较激进的全球气候变化主义者。第二种是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思潮,认为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行为没有错,但要对生态环境的损伤进行弥补,要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这种思潮并未从本质上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不同于西方生态中心主义理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思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讲:“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在生产和生活中主张“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长足”。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一体”的关系,同时指出顺应自然的生产实践方式。
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恩格斯指出:“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依赖关系,认为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显著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必然不能走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老路,否则地球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将遭遇严重危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这要求我们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取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在实现路径层面,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具体而言,以下几项工作需要着力做好。
第一,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随着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承诺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双碳”目标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全社会经过两年时间的学习和探讨,“双碳”相关的知识概念已经较为清晰。后续工作一方面需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以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期和短期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将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另一方面,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工艺、政策体系等维度,要持续发力,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
第二,深化污染防治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环境污染情况已经大幅好转,污染防治面临一些新形势。其一,污染治理边际成本增加,如城市PM2.5年均数值从50减到20的成本,显然要高于从80减到50的成本,这对政策、资金都提出了挑战;其二,污染治理从显性的、看得见的大气、水体污染,逐渐扩展到一般人难以察觉的污染类型。比如目前我们对公园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情况并没有充分认知和预案。因而要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第三,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人地关系问题,是人类越过自己的生态位过分攫取,导致生态系统的恶化甚至崩坏,最终反噬人类。因而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是我们的工作重点。这其中有两点值得格外关注,一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把生态资源转化成某种商品或者服务,释放其经济社会价值。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设立自然保护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生物入侵,做好外来物种管控,避免生物多样性遭受侵害。
此外,想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还需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处理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对于发展中国家,我们要秉持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避免走西方国家把污染产业转移到后发国家的老路。对于发达国家,一方面要争取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污染防治等领域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坚决反对西方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名义,对我国进行“规锁”的企图,坚持按照既定的路线图、施工图,一张蓝图干到底,承担国际义务的同时保障自身发展空间。
《庄子·齐物论》中写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价值选择,也是推动国家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出发,作出一系列谋划与部署,擘画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蓝图,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校聘副教授)
【本文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重大委托调研课题《“双碳”目标实现机制与路径研究》(编号:XYZD202104)的阶段性成果。】
(原标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见习编辑 吴剑雯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