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1号”水下考古发掘:世界首创整体打捞 数据精确到毫米级
华西都市报
2022-09-01 10:17

随着“南海1号”“丹东1号”等重大考古项目的进行,中国水下考古事业正蓬勃发展。尤其是“南海1号”,从首次勘探被发现至今,历经30多年,这一过程也催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再到迅速发展的宝贵过程。

“南海1号”整体打捞现场。图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南海1号”沉船沉没处水深达24米,所处的南海海域每年受台风影响时间长,若采取原址发掘,每年的作业时间非常短。因此,考古人员创造性地提出“整体打捞”:把沉船整体切割、打包装在一个“大箱子”里,再整体吊出水面,运送至博物馆中进行发掘。“‘南海1号’的整体打捞,是中国水下考古在世界上的一个创举,也是迁移式保护的一个生动案例。从打捞到发掘,考古人员对这艘古沉船遗存的方方面面都做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利用。采集到的考古数据精确到毫米级,在全世界都是首创。”中国第一批水下考古队员、“南海1号”考古发掘项目领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崔勇说。

与常见的田野考古发掘相比,水下考古有何特点?愿意参与到水下考古的年轻人多吗?日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考古中国”报道组记者采访了崔勇。

“南海1号”出水文物。受访者供图

中国深海考古技术

已和最先进的国家站在同一平台

记者:水下考古会遇到很多技术难题。除了被媒体描述较多的整体打捞过程外,关于“南海1号”的发掘考古过程,还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

崔勇:发掘这艘沉船本身就很难,一是沉船的载货量太大,已超出我们的想象,二是在可控范围内进行精细化发掘,相当于在实验室里进行发掘。这种实验室式的发掘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发掘出来的信息量也是非常大的。

记者:墓葬群性质的遗址出土文物多与祭祀相关,但“南海1号”是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货船,相当于一个小而全的生活单位,所以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当时的生活信息。作为直接参与“南海1号”发掘和考古的一线工作者,您的感受是怎样的?

崔勇:水下遗址分为两类:一类是被淹没的古代遗址,另一类是沉没的遗址,如“南海1号”。我一直认为,沉船遗址相当于一个时间胶囊,把某一个时代切片完整地保存下来。沉船既是最小的等级社会,又是高度浓缩的生存单位。船上有船长、水手、商人,相当于一个高度浓缩的小聚落。此外,沉船还能反映出时代和航路等时空信息,以及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态。这样一来,它就比田野考古中的某个单独祭祀遗址、墓葬遗址所含信息更多元,更综合。

记者:从1987年“南海1号”被发现至今,您与这艘古沉船打了30多年交道。在“南海1号”发掘前,中国还没有水下考古项目。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的水下考古技术在全球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崔勇:“南海1号”的整体打捞是世界上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未来,“长江口2号”沉船考古发掘时,可能会再次使用这项技术。沉船整体打捞技术,国际上也比较认可。前几年,我国水下考古还有一个瓶颈未突破,就是深海考古。当时,我国水下考古深度一般是50米以浅,但是美国、法国已能进行深海考古,深度甚至达到1000米。2018年,我们突破了这一瓶颈,能到最深1000米的海底去做水下考古调查。这就和水下考古领域最先进的一些国家站在了同一平台上。在全世界,能进行深海考古的国家确实不多。

瓷器价值超3000亿美元?

几乎是乱说,因为根本算不出来

记者:我们从图片和视频里看到,沉船上运载的瓷器之美好,让人对南宋有了更具体、细微的认知。在海底沉寂800多年的瓷器,和田野考古中发现的瓷器有什么区别?

“南海1号”出水文物。受访者供图

崔勇:和金银器相比,瓷器的特点在于,除了少部分作为收藏的艺术品外,最主要用途是生活实用。既然是实用,就有使用年限。不可能一个瓷碗用50年或100年都不会打碎,所以瓷器使用到一定年限时,最后的归属基本就是破损。能长久流传下来的、毫发无损并一直保存到现在的瓷器很少。和“南海1号”一起沉在海底800多年的这批瓷器,由于海底淤泥较厚,虽然有一些腐蚀,但总体处于没有受到外界干扰的无氧状态,所以光泽度非常好,跟新的一样,这是在田野考古发掘里很难找到的。

记者:关于“南海1号”,网上有不少相关介绍。面对大众传播,一般容易有哪些误区?同时,有一些人说,“南海1号”发掘出的瓷器价值连城,估价超过3000亿美元。这些说法靠谱吗?

崔勇:如果报道采访的是参与“南海1号”考古挖掘、研究的人员,那获取的资料可信度就比较高。但我也看到,有些信息主要是为了博人眼球,比如说,“南海1号”发掘的瓷器价值可能高达3000亿美元,这绝对不是专业考古人员说的。在科学工作者看来,价值和价格不是一回事。我们基本上不谈价格,只谈价值。同时,瓷器价值超3000亿美元也几乎是乱说,因为根本算不出来。当艺术品是一件孤品时,它有一个市场价,但如果这件艺术品的数量达到1万件时,市场价就没有参考价值了。因为它不是简单的一件孤品的价格乘以1万。

愿从事水下考古的人较多

但要优中选优,淘汰率非常高

记者:水下考古与田野考古之间有哪些比较重要的区别?

崔勇: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所大学专门开设有水下考古专业。但在考古界,大概每隔两三年就会举办一个“水下考古”培训班,还是挺热门的。现在做水下考古的人,都是考古系毕业后,再去学潜水、学水下考古。但水下考古不是“考古+潜水”简单的相加,因为除了会潜水外,还要掌握很多其他相关知识。就工作方法来说,水下考古和田野考古的区别挺大,因为水下绘图可供作业的时间有限,需要使用更适合水下作业的方法,比如声呐。但不得不说,做考古,比起采集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消化资料的能力。

记者:目前,中国的水下考古队伍、人才是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崔勇:不少年轻人愿意从事这行。但水下考古门槛较高,除了需要系统的考古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要优中选优,所以淘汰率非常高。

南海沉船可能有2000多艘?

“不可完全当真”

记者:有数据显示,在南海海域,像“南海1号”这样的古沉船,可能还有2000多艘。这个说法准确吗?

崔勇:这个数字不可完全当真。据我所知,这个数据是有人根据在中山图书馆查到的古文献记载中关于沉船的记载,估算出来的。古代文献关于沉船的记录,很多时候都不是很精准,需要进一步核实。如果进行大面积摸底,南海海域古沉船数量突破2000艘也是有可能的。因为航海的历史很长。比如在意大利,他们掌握的地中海沉船估计有上万艘。

崔勇在水下考古。受访者供图

记者:关于“南海1号”的故事,目前似乎很少有文学或影视作品。按理说,沉船应是很好的戏剧化素材,比如“泰坦尼克号”。

崔勇:“泰坦尼克号”之所以能成为很好的影视故事,应该是这艘船上的幸存者不断回忆这个事件,所以沉船过程大体可以得到复原。再比如“致远舰”,甚至在还没有找到遗址时,相关故事就已被拍摄成影视作品。但“南海1号”和它们不一样,它主要是物的故事,关于船上的人的信息较少。如果非要在文艺作品里讲这个故事,就需要大量的想象、延伸、艺术演绎。

记者:就您本人的体会来说,一线考古与历史研究之间的互动是怎样的?

崔勇:这两者目的是一致的,都是更准确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只是手段和方法各有侧重,可以彼此促进、相辅相成。考古工作,就是把还没有被文献记载过或记载有误的某段历史信息,用实物资料方式准确“读”出来,形成考古报告及时公布,供研究历史的学者使用,对文献进行纠偏或补充,然后再把它变成文献记载,给大家普及。根据考古最新材料所修正过的文献,反过来也会帮助考古人员在接下来的考古发掘工作中,方向更明晰。

(原标题《世界首创“整体打捞” 考古数据精确到毫米级》)

见习编辑 陈丽玲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郑蔚珩 连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