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彭州山洪敲响警钟,要守住“野景区”安全红线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尹传刚
2022-08-15 22:54
收录于专题:圳论

命运幽居暗处,悲剧往往在不经意间降临。

8月13日,四川彭州龙门山镇龙漕沟突发山洪,让正在河道上露营嬉戏的人们猝不及防,被卷入山洪。截至目前,已有7人遇难,8人轻伤。

龙槽沟景色虽美,却属于未开发景区,且属于地质灾害点位,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其爆红,源于一些社交平台的力荐。于是,潜藏着巨大安全风险的龙槽沟,成了“网红”打卡地。

这场悲剧本可避免。除了当地政府专门发文提醒,在前往事发地的道路上,也遍布警示标语,并设有拦网,但去龙槽沟游玩的人们无视这些,且撕开拦网钻进河沟;山洪到来前,管理员拿着喇叭苦劝游客撤离,“我给你们跪下了,求求你们,快要涨水了,你们快跑……”但是,没有人理会他。

1

龙漕沟此次爆发的山洪,有一个专业名词叫“齐头水”。说的是山区夏季局部暴雨后,暴发的凶险山洪,水头声势浩大,来势凶猛,往往刚听到河道里传来轰鸣声,水头即刻就到达眼前。

“齐头水”骤然而至时的视频,看得人触目惊心。

游客在“清清水,浅浅流”的河道里露营嬉戏,一片岁月静好。突然,山洪滚滚而至,惊慌失措的游客向岸边奔跑。不及撤离的人或颤巍巍地站在河道里,或站在河中间的石头上。然而洪水无情,水位不断上涨,洪流卷走了滞留的游客,留下岸边的片片惊呼声……

视频里,一对不及撤离的父子无助地坐在河中石头上,这刺痛了许多网友的神经,看得人几欲流泪。目击者表示,父亲用后背保护儿子,坚持了约15分钟,最终不幸被卷入洪水时,父亲曾尝试将孩子往岸上抛,但未能成功。视频拍摄者表示,想施救,但无能为力。最新消息是,“父亲获救了,小孩没有了”。

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们,对野外的危险缺乏切身感知,不相信山洪会转瞬即至,大大低估了自然的力量。

2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事故发生地龙槽沟,位于彭州市龙门山镇小鱼洞社区和宝山村交界处,一直是当地防范山洪的重点区域,在雨季也经常成为泄洪渠。龙漕沟口的石碑上有明确标识,禁止人和车辆进入。但这挡不住络绎不绝的游客。

而当地人对龙槽沟的危险性是了然于心的。“我每天下班都会路过那里,龙漕沟口很狭窄,后山如果下雨的话龙漕沟容易涨水,挺危险的……平常很少有人去那边玩。”“去龙漕沟玩的,都是不听劝的。”

公开信息显示,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漕沟属于三级地质灾害点位,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灾害,2015、2017年曾发生由齐头水造成的洪水灾害,导致护堤被冲毁100余米,按照彭州市防汛防灾要求,禁止一切人员进入河道内。在大众点评、旅泊网等网站上,也有人在相关主题下跟帖,提醒“山洪随时暴发,不建议下河”。在做攻略的时候,很容易就能获得这些信息,然而决定前往的游客,都没有在意潜在的危险。

而在一些人看来,龙槽沟的野性,反倒成了其魅力的一部分,于是义无反顾前来打卡。

这起悲剧令人痛心,教训十分深刻。人的生命是至为宝贵的,对所谓“野景区”的追捧要适度、克制,始终把安全意识放在第一位。危险的地方之所以危险,往往是因为平静与绝境的转换就在须臾之间。正如一名网友在描述亲身经历时所言,“前一分钟还清澈见底的溪水变得像泥浆一般” “上岸一分钟就听到了山洪的咆哮”。

近年来,全国已发生多起因不顾禁令擅入“野景区”而发生的悲剧。旅游当然可以追求野趣,但不能无视自然规则。毕竟,大自然一旦发起脾气来,可能让我们承受不起。

听人劝,不该去、不能去的地方坚决不去,才是对自己负责的正确态度。

3

“禁止下河戏水!违者后果自负!”“山洪易发区”……从图片上看,龙槽沟旁的这些标语,很是醒目,但从现实情况看,却是形同虚设,也未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挡住游客前往龙槽沟的脚步,既要靠标语提醒,更要靠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以事后诸葛来看,当地政府未配置足够的管理力量,导致游客轻易即能进入危险之地。当地政府可考虑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与监管部门一起织紧织密风险防控网,切实提升安全保障体系应急应变能力。

此地虽然是“野景区”,但从实际看,已经变得“景区化”。比如,龙槽沟周边不仅有流动商贩在售卖商品,前往龙槽沟之路上的停车、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一直存在并持续经营。对于这些配套设施为何会长期存在,当地尚未作出回应。

不是景点,但与景点相关的配套设施却一应俱全。这一点殊令人不解且耐人寻味。

4

“野景区”变身网红打开地,引得游客汹涌而来,离不开网络“种草”的推波助澜。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这个无安全资质且存在安全隐患的“野景区”,被贴上“露营秘境”“玩水圣地”“消暑妙处”等标签,一些博主也会奉上旅游攻略。而一些App对信息把关存在疏忽,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把龙槽沟当作了一个景区来对待。网红打卡的力量,带来了铁丝网也拦不住的人潮洪流。

“某某平台上那么多人都来这里打卡露营了,能有什么事儿,会有什么事儿?”这也许是在此游玩的人不听现场劝阻的一种心理。

平心而论,用户在平台上发布出游体验无可厚非,但对于存在危险的景点,不论是用户还是平台都应该提示安全风险。

事故发生之后,大量关于龙漕沟的“种草”笔记、推荐视频被下架。但游客对有安全隐患的“野景区”的追捧,当地管理力量的不足,平台缺乏甄别审核意识的标记与推荐,都到了该深入反思之时。

愿悲剧不再重演!

(原标题《彭州山洪敲响警钟,要守住“野景区”安全红线》)

见习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范锦桦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尹传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