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届合成生物学竞赛-创新赛在深举办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宏博 通讯员 赵梓杉
2022-07-11 09:21

中国首届合成生物学大赛现场

“与其期待未来,不如自己创造!”7月9日,在中国首届合成生物学竞赛-创新赛(以下简称竞赛)现场,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参赛队伍,一同高声喊出充满青春激情的宣言。

本次竞赛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合成生物学分会主办,在位于光明区的深圳理工大学(筹)明珠校区成功举办。竞赛旨在为青年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创新、创智、创造的平台,为合成生物学、生命科学、交叉学科培养后备生力军,同时也助力光明科学城打造全国合成生物学产业高地。

来自全国21所高校共27支队伍现场激烈角逐,吸引线上线下超220万人次观赛。此次竞赛不仅是青年学生间开展的头脑风暴与思想碰撞,也是合成生物领域“开路者”与“践行者”对于科学家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接力现场,是合成生物学向新一代青年传承的盛会。

顶尖机构同发起 院士坐镇精点评

谈起合成生物学,或许不少人会表示没听过,但说到mRNA疫苗、“空气变馒头”以及“基因剪刀”等时下很火的科技新名词,却一定不会耳生。而这些“黑科技”的背后,就是合成生物学——即利用化学的繁复、细密,对生命现象进行注释,利用物理的抽象、概括,寻找生命现象里蕴含的规律,再运用这些规律举一反三的改造、甚至“设计生命”,以获得能够造福人类的“合成生命”。

“合成生物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同时具有科学前沿性和技术颠覆性。”活动现场,深圳理工大学(筹)合成生物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合成生物学分会主任张先恩介绍道。目前,我国合成生物学发展迅速,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为给青年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创新、创智、创造的平台,培养合成生物学、生命科学及交叉科学后备生力军和生物产业开拓者,此次竞赛应运而生,将打造为新的国际合成生物学赛事。

本次竞赛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合成生物学会分会指导并主办;深圳理工大学(筹)合成生物学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教育部“珠峰计划”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DeepTech等28家单位联合发起并由光明区政府支持举办的。

竞赛评审专家组由近30位合成生物学大咖组成,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等,专家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新加坡以及美国等一流大学。专家对参赛项目点评指导,为学生提供来自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并传道解惑项目思路。竞赛还邀请到B站知名知识类百万Up主作为特邀嘉宾参与竞赛评比,为竞赛增加了更多看点。

创新赛制集奇思 创新创智创未来

“参加这样高水平的大赛还是很紧张的,因为只有90秒时间给评委介绍我们体量非常庞大的项目,同时还要做到完美呈现,说真的非常有挑战性。”深圳本土参赛队伍之一的南方科技大学队,队员石松林兴奋地和记者说道。

作为中国合成生物学领域面向青年学生群体的盛大赛事,竞赛吸引了全国来自21所高校共27支队伍齐聚光明科学城,并鼓励全体参赛团队“与其期待未来,不如自己创造”,共同打造中国的合成生物学新名片。

竞赛创新赛制,采取“线上初审+线下竞技”的模式进行,由专家组对所有团队进行线上评比,团队再抵深参加现场PK。竞赛设置了初赛、复赛、复活赛、决赛四大环节。初赛快闪节奏轻快,展现亮点;复赛和复活赛详细展示,检验专业功底;复活赛的设置为名次反转增加悬念;决赛环节更加出其不意:所有队伍根据专家提出的挑战问题即兴演讲,这不仅考验团队的专业功底,更加考验队员的思维开放度和临场应变力。

“我们团队构建的是一个基于生物标志物检测的结肠癌早期筛查系统……”“我们项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欠发达地区人们由腹泻导致的脱水致死问题……”竞赛现场,队伍之间激烈角逐,选手们在阐述自己科研项目时迸发青春活力与创造激情。

竞赛现场,来自武汉大学团队的选手正在讲解参赛项目,该队伍最终夺得“创新赛大奖”。

秉承“造物致知、造物致用”的理念,合成生物学展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本次参赛项目涵盖先进诊疗、新能源、肿瘤治疗、高价值产品的生物合成、微生物环境治理、抗生素替代等各方向,团队选题覆盖广泛,立意各有千秋。其中,来自武汉大学的“WHU-mNucleoside”队获得创新赛大奖,团队研究以大肠杆菌为细胞工厂,基于合成生物学理念,人工设计并工程化改造大肠杆菌,成功实现了假尿苷的绿色高效生物合成,相关成果对提升我国假尿苷及其相关修饰苷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水平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北京理工大学的“BIT”队经网络投票,获得最受欢迎奖,团队面向癌症早筛问题,以实现现场快速即时诊断(POCT)为目标,本项目构建“灵捕”系统:一种基于LAMP-CRISPR耦合滑动芯片及智能手机的miRNA检测系统。“灵捕”系统具有便携、使用简单的特点,可以实现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的检测。来自天津大学的“MESB_TJU”队和福建农林大学的“FAFU”队等14个团队获得金奖,13个团队获得银奖。竞赛还设置了7个单项奖,分别是最佳元件奖、最佳建模奖、最佳网站奖、最佳元气奖、最佳团队奖、最受欢迎奖以及最佳答辩奖。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已成为深圳市大力支持和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亦是光明科学城重点发展培育的产业。中国首届合成生物学竞赛的圆满举办不仅开创了又一面向新一代青年的科学盛会,同时也将为全方位推动合成生物学和产业蓬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赛后,专家评委为参赛队伍做分析点评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合成生物学分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刘陈立研究员在闭幕式致辞中感谢了所有为此次竞赛贡献努力的线上线下的专家评委、主持人、志愿者和组织者,他表示希望中国合成生物学竞赛与美国iGEM互相促进、共同推动全球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为提升生物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并祝愿所有参赛同学都能从本次竞赛启程,迈向光明的未来!

编辑 昌慧 审核 刘春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宏博 通讯员 赵梓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