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荻枫:稀缺性不可忽视
吴荻枫
2022-06-28 09:41

稀缺性意味着我们只能优先满足那些最迫切的需求,而放弃那些不太迫切的需求,被满足的是收益,被放弃的是成本。

经济学的大厦建立在稀缺性的基础之上。无限需求和有限手段之间的矛盾,产生了经济学问题。稀缺性意味着我们只能优先满足那些最迫切的需求,而放弃那些不太迫切的需求,被满足的是收益,被放弃的是成本。如弗里德曼所强调的: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们在行动时,要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避免那些成本高于收益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积累财富,提高生活水平,乃至延续人类文明。

黑兹利特在《一课经济学》中强调的也是稀缺性,他重申了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一文的主题,即我们不能因为看得见的好处而忽略了看不见的牺牲。破窗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窗户打破了,似乎创造了购买新窗户的需求。但其实,资源是稀缺的,用以购买新窗户的资金不可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必然是从其他的地方转移而来。所以,打破窗户不但未能促进经济发展,反而导致了无效率的后果。

理解稀缺性,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是经济学思维的最根本特点之一。对于普通人而言,倒不必专门去学经济学,也能明白这点,价格会自动传递相对稀缺的信号。人们要付出足够的对价,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需要精打细算,还需要兼顾短期和长期,通过储蓄、投资等方式,积攒财富,延迟满足,才能实现更大的目标。

但是,提出各种政策建议的专家学者,包括经济学者,以及决策者们,却往往忘记了这点,或者认为可以想办法绕开稀缺性问题。

政府拥有强大的权力,可以随意调动经济资源,而不顾市场价格的影响。这会给人一种幻觉,政府不受稀缺性约束。但事实上,政府如果运用权力,将大量社会资源投入某一部门,同样意味着投入其他经济部门的资源减少了。如果这种投入成本高昂,不能产生足够的收益,将导致远超个人的惊人浪费。

比如说,如果政府将大量资源投入重工业,就会抑制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给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甚至会导致粮食危机。又比如,近来美国油价暴涨,通货膨胀高企,主要原因不是对俄罗斯的制裁,而是拜登政府推行绿色新政关闭了美国的页岩油生产。绿色环保的目的听起来美好而高尚,但倡导者很少关心相应的成本,而默认不付出代价或者只需付出微不足道的代价就能实现这种美好的目的,现实却绝非如此。

另一种情况则是人为改变价格,从而让市场主体产生与真实情况相悖的错觉,凯恩斯主义就是典型。前面谈到,价格是相对稀缺的信号,高价意味着存在供不应求的短缺。但凯恩斯主义为了扩大投资,减少失业,鼓励实行货币宽松的政策,也就是人为地降低资金的价格,让潜在的投资人产生资本充裕的错觉。因为这与实际经济状况不符,破坏了价格体系的协调作用,将会导致不当投资,扭曲经济结构,形成繁荣-萧条的经济周期,最终是社会资源的白白消耗。

稀缺性问题作为经济学得以存在的基础,如此显而易见,但却常常被人忽视,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讲师)

(原标题《稀缺性不可忽视》)

见习编辑 陈桥魁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郑蔚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