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论 | 需求侧改革: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新引擎
2022-05-25 11:27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 谢商精

在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过程中,大胆实施“需求侧改革”, 以寻求需求牵引供给,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十分必要。为此,在准确把握受众接受心理时代性变化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努力壮大优质新闻产品的生产产能,同时,要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激励和提升受众的有效需求, 从而实现媒体深度融合行稳致远。

【关键词】需求侧 深度融合 内容生产 营销环境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尤其要注重“需求侧改革”,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需求侧改革”的重要性可以比肩5 年前的“供给侧改革”。媒体在经历了前些年的“供给侧改革”之后,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深度融合,也理应引入“需求侧改革” 的理念,将重点由“供给侧改革” 向“需求侧改革”转移已势在必行。

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而供给侧和需求侧则分别对应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对于经济循环而言,起点的生产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之后,我们就要关注和研究如何激励和扩大消费的问题,因为只有当生产的商品被有效消费后,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只有生产而不消费就是无用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一个良性健康的消费需求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欲望; 另一个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能力, 也就是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需求侧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着力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当前,媒体融合已取得初步成效。“内容为王,移动优先”的理念已基本形成共识,产品生产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欲推进深度融合,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实施“需求侧改革”。而“需求侧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贯通新闻产品消费过程中的堵点和难点,补齐短板,从而营造一种新型的消费态势,使受众的消费欲望不断增强,受众的需求能力不断提高,实现新闻传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因此,就必须加强对受众心理的精准把握,注重对新闻产品的市场研发,优化受众消费的服务环境。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一、媒体深融背景下的受众接受心理现象分析

简言之,受众接受心理是指受众对新闻信息产品的反应,表现为应对、选择、理解、整合、内化等精神过程和行为。发展变化是其基本特征。精准把握受众接受心理, 提高受众心理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建立新闻生产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联系,是有效开发适销对路的新闻产品,扩大受众新闻产品消费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随着现代传播技术和新媒体的风起云涌,社会信息的生产、存储、传递、接受方式较过去已全然不同,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拓宽了社会能见度,全方位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就自然要影响人们的信息接受心理, 赋予人们全新的信息接受心理。[1] 受众的接受心理特征究竟呈现出哪些新的特征,发生着哪些新的改变呢?

(一)追求休闲娱乐功能的动机日渐显露

有心理学家指出,在受众心理的情绪、感知、理智、注意等因素中, 欣赏的动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决定着受众选择什么样的产品, 追求什么样的心理满足。

调查表明,当前,越来越多的受众把休闲娱乐当作他们参与媒体消费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说, 受众在休闲活动中愉娱身心、调节心情、调适情绪的动机越来越强化,他们注重的首先是作品的视听性效果。中央电视台组织的“上海地区妇女的电视收视习惯与兴趣”调查显示,在中央电视台专为妇女开办的栏目《半边天》中,尤其是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妇女, 最喜欢其中的《休闲时光》, 比例高达20.8%。以职业分类, 在科教文卫工作者和学生中,也是喜欢《休闲时光》的人数大大高于平均的收视率,休闲性的综艺节目最受上海妇女观众的欢迎。[2] 另有一项对浙江在校大学生的新闻消费观念的调查表明,有61.9% 的大学生选择放松自我,有28.7% 的学生钟情于娱乐。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状态及观念。[3]

凡此种种,充分说明,受众参与媒体消费时的休闲性取向,已经成为社会潮流和心理趋向。因此,我们在生产新闻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如何强调表达的“可视性”和“休闲性”特征, 进一步做到寓教于乐。

(二)本色表达事物真相的愿望不断增强

有研究表明,在信息异常发达的当今社会,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反而变得更为单一集中,所获取的信息量90%以上来自于媒体传播。而求真是受众对媒体信息传播的基本诉求。换言之,真实,对于新闻而言具有生命性意义。然而,眼下媒体报道的失真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且,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还呈现出有增无减的态势。这自然增加了受众了解事物真相、分辨是非曲直、正确认识社会的难度。[4] 因此, 呼唤诚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共同心声,受众对媒体本色、真实地表达事物真相的愿望和要求, 显得尤为迫切而强烈。

(三)重塑媒介话语体系的需求显著提升

媒介话语作为事实和观念的载体,它的优劣不仅关乎传播效果, 而且对社会语言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同时,还体现了媒体的报道取向和价值标准。近代时期,王韬、梁启超等一代进步报人,就大力倡导报章文体的革新,力主“崇白话而废文言”,“报章宜改用浅说”, 反对空洞的说教和浮华的论调,强调报纸文风要通俗明快、言之有物。[5] 现在的一些媒体,语言运用和风格上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仍然大量存在。居高临下,空洞说教;装腔作势,华而不实;不接地气,枯燥无味;刻板老套,缺乏生机等现象不时见诸媒体。如何做到革故鼎新、力除陈言?其实,网络传播表现出的语言创造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虽然其中多有不够严肃、严密、严谨之处,需要进一步加以鉴别规范,但很多的确富有朝气与灵气。为此,我们应该增强互联网思维,采取取长补短的方式,加速构建传统媒体新型的话语体系。

(四)深度参与信息传播的主张空前高涨

现代传播学理论十分重视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要全方位开辟和畅通传受双方间的“互动”渠道,让受众深度参与信息传播的全过程,以此促进受众主体意识的提升。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其开放、平等、共享的特征, 使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作用实现真正的解放,其自我意识、公民意识、主体意识得到明显提升,深度介入传播过程、传播互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互联网中这种传受地位的深刻变化,全面激活了传统传播模式中受众的主体意识,动摇和打破了以往的传播格局, 受众要求深度参与整个信息传播过程的主张十分强烈。对此,任何传媒都必须予以重视,力求主动化解自身的“话语霸权”思想,自觉与受众建立一种以平等、尊重、互信为前提的良性对话和合作伙伴关系。

二、契合受众心理期待 壮大优质产品生产动能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能为消费创造动力。优质生产是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的源头,而如何契合受众心理期待,又是实现生产优质产品的前提。西方有传播学者曾指出,“描绘并且说明受众心理的特点是一回事,而利用这些特点来建立艺术生产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联系是另一回事。从实际操作的意义上说,后者是更重要的。”这就道明了依据受众接受心理特点,实现以供给创造需求的重要性。而要提高供给质量, 就必须提高优质产品的产能,降低无效低端产品的供给。检验和衡量优质产品的标准只有一条: 就是看它在宣传纪律许可范围内,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接受心理,激发受众消费欲望。提高优质产品产能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寻求突破。

(一)降低无效低端产品供给

降低无效低端产品供给,是实现以供给创造需求的有效手段。在长期的惯性思维影响下,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上确实存在着无效低端产品供给过剩的现象。“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作品,话语体系老套的作品,叙事方式陈旧的作品等不时可见,这既浪费资源,又赶走了用户。对此,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低端无效产品供给过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无论是一份报纸、一个频道,还是一个版块、一个时段,它所承载的信息产品是不是存在过剩的问题,取决于受众的需求。受众已知或认为无用的信息,就是过剩的。以报纸为例,版面上的一些内容是冗余、重复的,或者是受众通过其他途径已经知晓的, 这就是产品过剩的突出表现。

(二)提高新型优质产品产能

提高新型优质产品产能,是实施以供给创造需求的重要途径。就媒体而言,要做到这一点,坚持“内容为王”是关键。如何创新内容, 实现新闻产品新型优质? 很多年以前,笔者就提出一个观点,好的新闻内容,不是简单地增加新闻信息量的问题,而是要提升新闻信息质的问题,也就是要扩大优质产品增量供给。信息质是指信息的内在实质,即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实现度。新闻信息质是指信息在受众中所产生的需求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表达和呈现新闻事件时,要主动加强对其视角、观点的把握,对受众主体意识的尊重,对表达方式的改进等。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教授所言:“未来新闻媒介的价值将逐渐由事实传播第一落点( 时效性) 的竞争和第二落点( 事实的完整与全面) 的竞争,转移到第三落点的竞争: 眼光的竞争、标准的竞争、视角的竞争、观点的竞争和把握事实的方法和逻辑的竞争。”[6] 着力增强内容的稀缺性、原创性、权威性、影响力。近年来,湖南日报社以“走在前列” 为目标,鲜明提出了办“政经文评”大报,走“深度化、精品化” 之路新理念。在提高新闻及时性、准确性、鲜活度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议程设置能力、集成报道能力、观点生产能力、话语创新能力, 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三)做大融合共生品牌总量

做大融合共生品牌总量,是实施以供给创造需求的根本出路。传统媒体要实现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必须彻底改变以往存在的单向传播模式,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分媒体运作,使各媒体的自我品牌意识比较强,而公共品牌意识十分淡薄,如何实现各品牌间的融合共生,不断挖掘复合传播、复合营销、复合运营的品牌集群效应能力明显不足。2021 年3 月27 日至28 日,以“稳制造、强实体、开新局”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保定举办。《保定日报》一改以往“一次性”刊发稿件和推送视频的做法,将本次盛会所采集的全部素材进行梳理,再次深入策划、编排制作,延伸出更多全媒体产品,并在全媒体平台推送,实现了全媒体产品的裂变传播,实现了内容的增值提质。[7] 当前,我们只有不断地寻求各品牌间的这种良性互动和复合传播,才能真正实现以供求创造需求的目标,媒体深度融合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三、优化产品营销环境 助力受众消费提速

媒体从本质上说,公共服务是其根本。在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以及社会日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今天,媒体更应该强调和凸显自身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为受众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如果说契合受众的接受心理, 壮大优质产品生产动能,是促进受众消费升级的源头,那么,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就是增加受众新的消费预期, 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任何人的消费都是在一定消费环境中进行的。只有良好的消费环境,才能实现消费和经济共同增长的良性循环。

(一)培植传者服务理念。理念决定行动,良好消费环境的构建, 首先要牢固树立“以受者为中心” 的服务理念。时刻把受众的需求作为我们的努力方向,始终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媒体的服务功能。从2014 年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增强信息生产和服务能力”,到2019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再到《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探索建立“新闻+ 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服务的目标越来越明确,服务的功能越来越清晰。

(二)创设良好消费条件。消费环境是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制约因素。良好的消费环境,可以增加积极的消费预期,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促进消费升级。就媒体而言,就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为受众创造各种优越的消费条件,为他们的消费提供便利。比如,在产品发布的平台建设方面,要积极搭建“报网短微视”一体化的传播平台,同时还要善于借助第三方平台的强大技术手段和传播能力,多渠道将新闻产品主动送到受众的眼里、耳里和脑里。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探索建立“新闻+ 政务”“新闻+ 服务”“新闻+ 商务”的运营模式, 与政府平台、公司等合作,打造如公交站台广告屏、小区广告屏、电梯收视屏等信息接收终端,将新闻产品传播渠道延伸到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8]

(三)完善营销管理体系。优化受众消费环境,从制度层面完善营销管理体系同样十分重要。为改变融合之初的粗放式运营状态,首先要全力推进营销体系基础管理建设,坚持以打造营销竞争力为手段, 以市场突破为目标,进一步规范产品营销方式方法,贯通营销过程中出现的堵点、难点、盲点, 切实解决因管理层级、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等要素的不匹配而产生的管理难题。同时,要建立健全营销队伍,高度重视营销团队的梯度培养,通过系统培训,提升营销团队综合能力,从而营造出和谐、共生的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 蔡惠福,周伟业. 准确把握和理智应对受众接受心理的时代性变化[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5(3).

[2] 陈立生. 我国当代受众接受心理的七大基本特征[J]. 编辑之友,2005(1).

[3] 江素珍, 张咏絮. 浙江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的倾向性研究[J].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12).

[4] 杨保军.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论视野中的几个问题[J]. 新闻记者,2014(10).

[5] 罗彬,新闻伦理与法规[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 年6 月.

[6] 喻国明. 中国传媒业三十年: 发展逻辑与现实走势[J]. 北方论丛,2008(4).

[7] 赵琳. 保定日报社: 主动推进深度融合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 城市党报研究,2021(5).

[8] 翁灵娜, 地市党报如何走好媒体融合过渡期[J]. 新闻战线,2021(2).

作者谢商精系湖南怀化日报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高级编辑,怀化学院特聘教授

编辑 采访-严偲偲审读 舆情研究部-李诚审核 朱玉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