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卫生健康“年会”召开,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4.5岁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深卫信
2022-04-28 12:55
摘要

4月28日上午,2022年深圳全市卫生健康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介绍了2021年的总结、“十四五”的任务和2022年的重点工作。

4月28日上午,2022年深圳全市卫生健康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介绍了2021年的总结、“十四五”的任务和2022年的重点工作。

全市日最大检测能力(单管)达到182.22万管

2021年5月,深圳在国内首次与阿尔法、德尔塔变异毒株正面交锋,用16天稳控住“5·21”疫情,用7天控制住“6·14”疫情蔓延。2022年1月以来,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为深圳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超大型口岸城市应对变异株疫情,深圳坚持科学研判“每日一报”,做好疫情防控“参谋部”,组建覆盖流行病学、病毒学、免疫学、生物学等多专业核心骨干的研判队伍,每日研判、每日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市指挥部提供专业决策参考。

哨点监测“不留死角”,除发热门诊、药店等常规哨点外,建立覆盖人、物、环境(含污水)的全方位哨点监测体系,包括交通场站来(返)深人员、100多万暴露性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以及各类重点场所重点人群,进口冷链食品及入境快递、邮件等物品,医疗机构、隔离酒店、城中村等重点场所和区域的外环境。按“每3万人1个便民核酸点”的标准,打造“1530”核酸服务圈(步行不超过15分钟,排队不超过30分钟 ),推出“核酸点一键查”掌上服务,93.6%的社会面病例均在便民核酸检测点成功“早发现”。用1周时间迅速建成6家口岸核酸检测实验室,对跨境司机实行核酸“快检+普检”,快检出结果时间压缩至90分钟以内。

流调溯源“三公(工)作战”,强化市、区两级流调体系,全面建立三公(工)(即公安、公卫、工信)协同作战模式,探索形成“快准狠扩足专精”7字流调法和“1+4+6+24”流调工作要求。发挥分子流行病学在来源不明病例溯源方面的优势,病毒基因测序时间压缩至16小时。

核酸检测“1天全员”,实行“采、送、检、出”“126”标准,从样本采集到完成检测不超过9小时,建立质量控制“五道防线”,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可靠。今年以来,投入医务人员8万余人完成五轮全员核酸检测,全市日最大检测能力(单管)达到182.22万管,基本具备1天内完成全员核酸检测的能力。

医疗救治“零耽误”,建立“2+10+26+54”分级分类救治体系,储备定点收治床位3800张。畅通封控区、管控区居民看病就医渠道,分流血透、化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诊需求,新冠确诊孕妇顺利分娩,急危重症患者没有因为疫情管控耽误救治。

院感防控“八道关”,严把院感防控关键环节“八道关”,组织各类院感培训200余场,开展院感防控市级全覆盖检查150余次,所有涉疫医疗机构均未发生疫情传播。

隔离场所管理“忙而不乱”,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54.5万集中隔离管理对象的健康管理任务,高峰时期近3000名医护人员驻点集中隔离场所。

疫苗接种率先“破千万”,迅速构建以75个大型临时接种点为主、427个常规接种点为辅的接种服务体系,全市最大日接种能力迅速提升到60万剂次。成为广东省首个第一剂、第二剂接种量双双“超千万”的地市。截至目前,全市1853.02万人完成全程免疫接种,1279.64万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

医疗服务瞄准“顶天立地”

优化顶层设计,编制《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首次列入市级重点规划并以市政府名义印发。统筹推进85个医疗卫生新改扩建重点投资项目建设,中大七院二期、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二期、市第三儿童医院等项目开工建设,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一期项目竣工,市妇幼保健院福强院区住院大楼投入使用。新增床位1086张,总床位数达到6.4万张。

创新构建‘两融合、一协同’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入选国家发改委推荐深圳创新举措经验。启动社康服务“扩容提质”,修订社康机构设置标准,布局建设社区医院,推动社康中心业务用房面积标准提升至1400平方米。2021年新增社康机构91家,总数达833家。新增全科医生2112人,总数达7518人。2021年全市医疗机构共完成总诊疗量1.14亿人次,入院183.89万人,其中基层医疗集团完成总诊疗量的74.5%,社康机构完成33.1%。

高水平建设“再上台阶”

新增广东省高水平医院2家,总数达7家;新增三甲医院7家,总数达25家;新增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总数达16个;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进入复旦排行榜全国百强。

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注册成立,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分中心落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正式成立。遴选首批卫生健康菁英人才349名,新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31个,累计认定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1016名。制定《深圳市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2021-2025年)》,宝安区发布全国首个区县级中医药发展白皮书。

深化医改“爬坡过坎”

《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通过国际医疗品质协会(ISQua)认证,将“三甲”评审标准推向国际。港大深圳医院获批使用临床急需的13种进口药品和4种进口器械。“打造跨境医疗健康服务创新发展新高地”入选第二批国务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新增6种疾病社区首诊打“五折”、签约家庭医生打“两折”医保用药优惠政策,71项中医类治疗项目及中药实行一档参保人社康打“七折”,82.4%高血压、73.6%糖尿病诊疗在社康机构完成。

港大深圳医院成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国家试点医院。深圳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成效获中央深改办肯定推广。8家医院进入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国同类医院百强,2家医院进入全国同类医院十强。

“健康深圳”建设“多点开花”

启动新一轮健康深圳行动计划,实施20项健康行动,开展首届深圳健康活动月活动,发布首份《居民健康白皮书》。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45.98%,福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连续七年全市第一,盐田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健康促进区。大鹏新区医疗服务行业公众满意度排名全市第一。龙华区“一马当先”,全市810个居民委员会全部建立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龙岗区率先实现街道级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以全省第一成绩通过省级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完成26.6万例乳腺癌、32.7万例宫颈癌免费筛查,15.3万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完成11.1万小学生牙齿窝沟封闭、186.4万幼儿及中小学生近视筛查、102.1万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完成15.03万例产后访视、14.6万例新生儿访视,为38.4万名老年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服务。分别管理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62.9万人、23.7万人、3.2万人。创建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3个、首批省医养结合示范机构1个。新增普惠性托育机构30家,试点建设托幼一体化普惠性幼儿园42所。完成18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

配合修订特区医疗条例、特区中医药条例,发布智慧健康社区等7项卫生健康地方标准。“智慧卫监”新型“互联网+监管”模式获国务院、广东省医改办推广。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平台建设,“辅助流调和快速处置平台”上线测试,“社康通”小程序注册用户突破1200万。1000架无人机点亮夜空致敬“8·19”中国医师节,“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脍炙人口,“电话发我”冲上热搜,“深小卫”篇篇“10万+”,年度总点击量超7.8亿。

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4.53岁

树立“更高、更优、更好、更强”目标,到2025年,实现“更高的健康水平、更优的医疗服务、更好的医疗保障、更强的科教支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4.53岁,千人床位数达到4.5张,三甲医院达到30家,社康机构达到1000家以上,10家医院进入全国医院排行榜百强,将肿瘤、心血管、神经外科、呼吸内科、老年医学等重点学科群提升到国内一流水平,建成全新机制医学科学院和9家研究型医院,建成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流健康城市、国际化医疗中心城市,成为公共卫生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重点抓好5个方面工作,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化、数字化、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行业管理水平、锻造高质量卫生健康管理队伍。

今年高质量新扩建医院4家,新增床位1200张

坚决守住不发生疫情规模性反弹底线,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医护人员发展体系、卫生健康经费保障体系。

推进一批重大项目,今年完成投资209亿,建成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等新改扩建工程;推进第二精神病医院、盐田区新建市属中医院等项目立项;加快推进新华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二期、大鹏医院、第二儿童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

建设一批信息化平台,推进“1+6”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卫生健康基础平台建设;建设全市统一的互联网服务平台,拓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应用场景。

推进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南方基地、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基地等建设。加快推进医学科学院筹建,加快质子肿瘤治疗中心装备。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增三甲医院2家以上,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20个以上。支持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开展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

社康服务扩容提质,推动在养老机构和福利中心逐步设置社康机构,逐步将学校医务室转型升级为社康站,区属公立社康机构逐步移交区属综合医院(含中医院)举办,区属专科医院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不再新办社康机构。

办好市政府民生实事,高质量新扩建医院4家,新增床位1200张,新增社康机构35家以上、全科医生800人以上,200家社康机构开放夜诊至晚9点,继续在重点场所增配3000台AED(全自动除颤仪)。

重点人群公卫服务,做好近视和脊柱侧弯筛查、肥胖干预、心理健康管理等儿童青少年健康服务项目,继续实施“两降一消”工程,持续开展职业健康保护等专项行动,开展老年人口腔健康、跌倒预防干预、失能失智筛查干预和痴呆防治等工作。

中医药传承创新,深化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中成药、制剂注册及检验标准互认,支持深圳大学医学部筹建国医学院,依托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建设深圳市岐黄学院,柔性引进8-10个高层次中医药医学团队。

建设“健康深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新一轮健康深圳行动,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实现普惠性托育机构街道全覆盖,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市老年医学中心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

(原标题《深圳卫生健康“年会”召开,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4.53岁》)

编辑 编辑-张克(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冻结-党毅浩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深卫信)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