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引人引智战略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盘和林 刘会娜
2021-12-28 10:32

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图为南方科技大学科研团队正在做实验。深圳特区报记者 温涛 苗威 摄

当前我国高校国际竞争力正在稳步提升,但距离发达国家的顶尖高校还有一定差距,未来我们需要稳步推进高校引人引智战略,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流动、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要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以爱国奋斗的实际行动展现大气魄、大担当、大作为。

在当前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的趋势下,高校应当进一步推进引人引智战略,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我国高校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高校国际竞争力究竟如何

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宣告高校成为吸纳人才的主战场之一。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引进人才的水平和能力,增强高校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认可度的大学国际竞争力排名榜单有4个,分别是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

4个排名榜单各有侧重,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偏重科研和学术,QS世界大学排名偏重社会评价和师生比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偏重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而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则是纯粹的学术排名,关注科研水平、师资力量和所获学术奖项。

在2020年4大榜单中,清华大学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第23位,QS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第16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名列第29位,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排名相差不多,同样也位于这个名次段,可见在顶尖学校方面,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不过,对比近几年所有上榜学校的变化可以发现,在这些榜单中,我国高校上榜学校数目正在逐步增加。以2019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为例,我国内地共有132所高校上榜,其中有58所高校入围全球500强,这个数目相较2018年增加了7所。所以,伴随着近几年我国对于高校建设的重视,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二、引人引智遇到的问题

首先,引人引智同质化严重,针对性差,造成人才水土不服。

自从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高校学科建设以来,各地高校纷纷加入到激烈的“抢人大战”之中,这种“从众式”的引进人才方式,导致高校的引人引智措施缺乏计划性,高校真正薄弱的环节并没有因为人才的引进而得到补充。高校往往是哪个学科薄弱就大力吸引哪个学科的人才,但忽视了发展该学科所需要的其他客观条件,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只会带来短期人才数目的增加,长远来看,高校竞争力不会得到大幅提升,也造成了人才浪费。此外,科研是有延续性的,一些人才被高校的各种福利所吸引,被引入之后发现,高校并没有进行专业区分,结果导致自己的许多研究都难以进行下去,这既影响了人才发挥作用,也造成了高校前期引人投入的浪费。

其次,引才引智缺乏长远眼光,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来看,我国人才引进起步较晚,近几年才开始大力引进人才,那么这就使目前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组建呈现一定的滞后性,缺乏有效的管理,人才引进过程更像是“一锤子买卖”,人才引进后,没有对应的学术小组和学术团队提供支持。再加上当前人才的评价体系具有明显“唯成果至上”的特点,人才在高校无法施展实力,科研成果少,创新积极性受到打击,科研潜力没有得到深层挖掘,最终导致人才闲置。

再次,从全国范围看,当前高校引人引智情况存在“地域陷阱”。

当前全国高校大力引进人才,同质化严重,这使得一些地域不占优势、经济和综合实力较弱的学校难以吸引到人才,而人才也往往将这些地区的高校放在较低的优先级,最终导致这些更应该吸引人才,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学校无法得到人才的补充,被地域等客观条件所限制,产生了“地域陷阱”。

三、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流动、评价体系

为了有效弥补目前高校引人引智方面存在的不足,应该从全局出发,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流动、评价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引进之前,高校应该深入调研自身学科发展情况,对所想要引入的人才也要进行科学的、全方位的评估。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应当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设定差异化的引人方法,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人才进行调查评估时,不能浮于表面成绩,而是要深入调查思想品德、科研潜力、教学实力等。

当人才引入之后,高校需要匹配科学的培养评价体系,让人才真正融入学校发展之中。人才引入绝不是“一步到位”的事情,高校在人才引进后,可以采取“团队制”的培养模式,比如引进整个科研团队,或者为人才匹配完整的科研团队,并制定长期的培养规划,让人才参与到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来,提高人才在高校工作中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才作用,也更容易留住人才。

人才的合理流动同样重要。高校之间或者地区之间可以建立人才流动体系,比如建立跨学校的科研项目合作组等,都可以促进人才流动,也能够促进科研成果正外部性的有效发挥,避免“地域陷阱”,绕开一些不利客观条件的限制。

最后,在评价引人引智成效时,应扭转“论文至上”的思想。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就是为了破除高校“论文至上”的评价体系。“论文至上”只会让高校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以及人才在校期间的科研工作具有功利性,这并不利于高校长远健康发展。

综上,当前我国高校国际竞争力正在稳步提升,但距离发达国家的顶尖高校还有一定差距,未来我们需要稳步推进高校引人引智战略,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流动、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

(本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盘和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刘会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标题《推进高校引人引智战略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

编辑 编辑-高原(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