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男女厕位破“平衡”,公共服务更公平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2021-12-22 2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不少与时俱进、与妇女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人眼前一亮,其中一个“小细节”更是冲上热搜:相关修订通过后,各级政府应确保公共服务设施中女性厕位多于男性厕位,女性如厕的种种不便,或可得以解决。

当下,多数公厕通常按照男女面积或厕位比例1:1来设置。这看上去符合朴素的“平等”观念,可事实上却不大公平。首先,厕所同等面积,往往意味男厕厕位远多于女厕,或是男性能享受更宽松的如厕环境。其次,有部门曾对男女如厕时间进行过统计,结果表明,女性上厕所时间平均是249秒,远高于男性的170秒。因此,即便实现了厕位“平等”设置,在使用高峰期,男厕不用等、女厕排长队还是常常出现,相信多数人都曾在学校、旅游景区和高速服务区等地方目睹或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直觉常常出错,实践才见真知:打破“平衡”,方得平等。笔者曾在大学期间亲历过一场“厕所革命”,对这个道理深有体会。母校男女比例达到3:7,但校舍年久,公厕仍按传统1:1面积配置。一到课间,男生大多“气定神闲”,女生却慌慌张张;男女厕紧挨,男生鱼贯而出,女生却排队等候,仿佛接受“检阅”,如厕的隐私感也大受挑战。2011年左右,为解决这一问题,校方在征求师生意见后,间隔楼层将男厕改造成女厕,将男女厕比例大致调为1:3。此后,女生们基本能安心如厕,男同胞只是多跑两步路,不仅并无怨言,反倒以“绅士精神”为荣。

我国在公共厕所建设的相关标准中,已经对男女厕位比例应当偏向女性有所倡导,只不过不具备强制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作出相关规定,将有力推动公共厕所设置合理化。这些年,“厕所革命”顺利推进,不光给人们带来了安全、卫生的如厕体验,公共服务“小切口”的升级,更给一些地方政府带来了理念升级:公共服务更人性,注重尊重与关怀,才能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如今,“厕所革命”进一步深化,应把打破平衡厕位比例纳入其中。

我们期待这样的比例变化不仅解决民生实际需求,更要掀起一场全社会的观念革新。包括公共服务在内,全社会各方都应追求公平价值,不光是着力“机会平等”,更应该关注“结果平等”。现在,性别平等的共识已经建立,但社会上仍存在性别平等的认识误区,网络上“性别之争”甚至“性别对立”的乱象依旧存在。有些人把女性享受一点“优待”看作“特权”,并炮制性别平等是“逆向歧视”的论调,大肆带风向。这些人鼓吹技术层面“1:1”的“绝对平等”时,严重忽略了男女在生理、心理上的差别,更掩盖了社会历史造成的男女社会经济地位的长期落差。立法促进政府在公共设施建设上作出表率,敢于打破“1:1”,追求实质公平,有益于切实保障妇女权益,也有益于廓清公平观念,让男女平等、尊重妇女真正深入人心。

(原标题《特评:男女厕位破“平衡”,公共服务更公平》)

编辑 编辑-张玉洁(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冻结-党毅浩,新闻网-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