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3日,深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董少红、副主任梁新剑,成功为一位31岁的女性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患者完成“二切口”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该名患者也是广东省首例植入S-ICD的患者。1991年,有北京户口的董少红南下深圳,在这三十年时间里,她主持的心内科创造过许多深圳第一:最早做CRT-D(心力衰竭病人的三腔心脏起搏技术)诊疗的科室,最早开通心肌梗死病人绿色通道的科室。与她日益精进的医术相随的,是许多许多个晚上的长夜难眠。
2月份董少红和团队实施了广东省首例新无导线皮下ICD起搏器植入术
从北京到深圳,立志做深圳最强心内科
90年代,深圳还是个刚刚开发的边陲小镇,人口不多,患者极少。“我刚到深圳时,深圳市一年的心肌梗死的患者才50例。”在被调到干部病房当了一段时间主任后,于 1997年前往韩国学习导管技术。2000年又到以色列,师从世界闻名的介入性心脏病专家哈森教授。在那里,董少红成了当年唯一一个拿到临时医生执照的进修学生。
“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把留医部的心内科做成全深圳最强的。”2000年,医院给了心内科一层病房,有了独立病房,病人也多了起来。在董少红的操持下,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的各个亚专科都开起来了。“在深圳,CRT-D(心力衰竭病人的三腔心脏起搏)是我们第一个做的,心肌梗死病人绿色通道也是我们医院率先开通的。夹层动脉瘤、先天性心脏病、半膜病、房颤病人的左心耳封堵术,D心肌病介入手术都是我们最先开展的。”
很长一段时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梗、动脉夹层的病人量和每年进行的介入手术量都占了全市的30%-40%。“后来深圳医院多了,很多手术基层医院也能做了,我们科的手术量占比就没那么大了。”即便如此,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每年的介入手术量依然长居深圳市第一,约占全市总量的1/4。
每天都在跟死神抢时间的医生
2000年,市人民医院的心肌梗死病人绿色通道开通。此后,科室每天24小时随时待命。“我们心内科抢救的患者当中大部分是心梗的病人,时间就是生命。”董少红介绍,绿色通道开通后,只要接到心梗的病人,不管是半夜还是凌晨,医生都要马上回来给病人开通血管。科室偶尔也会有医生有情绪,董少红就把大家拉过来开会,问:“如果这个病例,假如是你的父母,你回不回来?”医生答“会。”董少红回:“行,那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对生命的尊重,将病人当作亲人一样对待,是我们所遵循的。”她解释。
事实上,除了心梗病人,心内科收治的每一个病人,几乎都是“情况凶险”。“所以我们科室,大家整天都在跑,每天都在跟死神抢时间。”患者离去,是心内科医生经常要面对的事情。每次听到病人死亡的消息,董少红都会整夜无法入眠。“会一直在房间里转圈,一直转到天亮。”也因此,从医的30余年,董少红经常需要依靠药物入眠。病人离世,会给董少红带去无尽的懊恼,“我们院可能有不少医生都跟我一样。让医生放弃一个病人,真的很痛苦。总会想,是不是我哪一步没做对。”
诊疗科研两手抓,两手都很硬
2020年9月,董少红与科室孙鑫博士共同撰写的研究成果《经合谷穴桡动脉穿刺入路安全可行》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上。这一研究成果在业内引起了不少的讨论,与传统桡动脉入径相比,远端桡动脉穿刺有许多优势,如可显著减少穿刺手术后的压迫时间及出血并发症、舒适性好等。来深圳前,董少红是妥妥的学霸。当年离开北京来深圳,董少红的恩师、国内心内科泰斗级人物朱国英教授深感惋惜,曾挽留她说:“学术的天地在北京。”
来到深圳后,董少红依然保持学霸本色,多年来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董少红引领的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已获得国家自然基金6项、省市级课题立项8项。她本人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国际及国内著名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达120余篇。“现在回过头看,我一点也不后悔当年来深圳。”在深圳,董少红也打出了自己的天地。
作为深圳市最老的医院,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和董少红一样,在90年代初放弃内地稳定的生活、名院的光环,到深圳“开荒”的医生还有很多。如今,他们都成了深圳医疗界独挡一面的名医,而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一群有勇气、有能力,时刻记挂病人的好医生,深圳市人民医院这家深圳市最老的医院,才能一直能走在改革的前沿,成为最受深圳市民信赖的医院之一。
据介绍,作为深圳市第一家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深圳市人民医院综合实力不断攀升:连续3年进入艾力彼中国顶级医院竞争力排行榜百强医院;连续3年入选复旦华南区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连续3年被国家卫生健康委评选为“改善医疗服务创新医院”。在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中期评估中,深圳市人民医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在首次全国1289家三级综合医院绩效考核中排名第105,进入全国前10%,获评等级A+。
编辑 陈晓玲